亚急性甲状腺炎多见于30-50岁女性,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有甲状腺局部疼痛、肿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沉快、甲状腺激素升高等,恢复期逐渐恢复;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见不均质回声等,核素扫描呈“冷结节”;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如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毒症期不用抗甲状腺药用β受体阻滞剂,甲减期短期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恢复期定期监测,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调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30-50岁女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表现虽有差异,但女性总体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2.前驱症状: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咽痛、发热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常是引发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重要诱因,病毒感染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相关表现,进而累及甲状腺。
3.甲状腺局部表现:甲状腺区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疼痛加重;甲状腺肿大,质地较硬,触痛明显。
(二)实验室检查
1.急性期:血沉明显增快,一般大于50mm/h,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如T3、T4升高,但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呈现甲状腺毒症表现,是由于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所致;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恢复期:随着病情进展,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TSH可暂时性降低,之后逐渐恢复正常,血沉也逐渐降至正常范围。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见甲状腺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匀,有低回声区等改变,有助于观察甲状腺的形态结构变化,辅助诊断。
2.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见甲状腺摄取放射性核素功能降低,呈现“冷结节”表现,这是因为炎症影响了甲状腺滤泡的功能,导致其摄取核素能力下降。
二、治疗方案
(一)对症治疗
1.疼痛缓解: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2.发热处理:若有发热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如温水擦浴等,对于体温过高的情况,在符合用药指征时可考虑使用适当的退热方法,但同样要考虑儿童等特殊人群的耐受性和用药安全性。
(二)针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
1.甲状腺毒症期:一般不需要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因为甲状腺激素是从破坏的滤泡中释放出来的,并非甲状腺合成增多所致,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无效。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缓解心悸、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但儿童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严格评估,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甲减期:如果出现临床甲减表现,如畏寒、乏力等,可短期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但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同时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TSH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儿童甲减替代治疗更要精准调整剂量以保障正常生长发育。
3.恢复期:多数患者甲状腺功能可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仍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血沉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亚急性甲状腺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非甾体抗炎药在妊娠中晚期使用需评估利弊;老年患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要关注胃肠道和肾功能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