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淋巴结肿大是触诊可发现直径超正常范围且为机体免疫对感染等病理状况的反应表现,常见原因有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分类为反应性增生和肿瘤性增生,临床表现有局部及全身表现,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指通过触诊可发现的淋巴结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直径>1cm),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状况的反应表现。
二、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淋巴结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致颈部、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常伴低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2.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早期可致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
3.寄生虫感染:如丝虫感染可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2.恶性肿瘤: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白血病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也可致肿大,如肺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三、分类
(一)反应性增生
多由明确感染或炎症刺激引发,肿大淋巴结质地一般较软、可活动,去除诱因后部分可缩小。
(二)肿瘤性增生
包括原发性淋巴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和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常质地硬、活动度差,可能无明显疼痛,且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增大。
四、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局部淋巴结肿大时,可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若为肿瘤转移导致,局部皮肤可能无明显炎症征象,但淋巴结质地硬、固定。
(二)全身表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时可伴随发热、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表现。
五、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详细触诊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分类等,协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
2.病原体检测:如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感染病因。
3.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25等,辅助排查恶性肿瘤。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初步判断淋巴结的大小、结构;CT、MRI等有助于更清晰了解深部淋巴结情况及有无周围组织侵犯。
六、处理原则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感染性因素引起者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需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肿瘤性疾病则根据具体类型采取化疗、放疗或手术等治疗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浅表淋巴结肿大多与感染相关,婴儿期出现淋巴结炎需警惕化脓性感染可能,应及时就医排查;儿童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也需关注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老年人
老年人浅表淋巴结肿大需高度警惕恶性肿瘤转移可能,应全面排查肺、胃、乳腺等部位肿瘤,结合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明确病因。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淋巴结肿大时,检查及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等,治疗需谨慎评估药物等对胎儿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