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是多种原因引起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伴或不伴有泌乳、月经紊乱等表现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生理性因素有孕期及新生儿吸吮刺激致泌乳素升高,病理性因素包括垂体疾病、颅内其他肿瘤、系统性疾病,药物性因素有抗精神病药等可致其升高,对女性影响有月经紊乱、泌乳、不孕,对男性有性功能减退等,儿童少见与下丘脑-垂体病变有关,孕期异常升高需排除垂体病变,老年人群表现不典型需综合评估病因。
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通常大于1.14nmol/L)、伴有或不伴有泌乳、月经紊乱、闭经、不孕、性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生理性因素:孕期女性血清泌乳素水平会显著升高,这是为了促进乳腺发育和为产后泌乳做准备,一般孕期可升高10倍左右,分娩后随着胎盘娩出,泌乳素水平会逐渐下降,但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障泌乳功能;另外,新生儿的吸吮刺激也会引起泌乳素的短暂升高,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过程。
病理性因素:垂体疾病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垂体泌乳素瘤,垂体泌乳素瘤细胞会自主分泌过多的泌乳素,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此外,颅内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等压迫垂体柄,影响泌乳素的正常转运,也可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某些系统性疾病,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通过负反馈调节会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也能刺激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泌乳素,从而导致高泌乳素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对泌乳素的清除减少,也可能出现泌乳素水平升高。
药物性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如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它们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对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降压药(如甲基多巴)、镇静催眠药(如苯二氮类)等也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对女性的影响:月经紊乱是常见表现,可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等,长期闭经可导致第二性征减退,如乳房萎缩、阴毛脱落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泌乳现象,表现为非妊娠和非哺乳期的乳汁分泌,可单侧或双侧乳房分泌少量乳汁;不孕也是常见问题,由于泌乳素升高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排卵障碍,从而引起不孕。
对男性的影响: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如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也可能出现乳房发育、泌乳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影响生育能力。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高泌乳素血症相对少见,若出现可能与下丘脑-垂体病变有关,如颅咽管瘤等,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因为泌乳素升高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影响儿童的身高增长等生长发育指标;另外,也可能出现视力障碍等表现,因为垂体肿瘤可能压迫视神经。
孕期女性:孕期高泌乳素血症是生理性的,但如果泌乳素异常升高过多,可能提示垂体有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垂体泌乳素瘤等病理情况,因为孕期垂体泌乳素瘤可能会在孕期增大,引起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对孕妇健康产生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女性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与垂体功能退化、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节功能减弱等有关,也可能由垂体微腺瘤等引起,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月经紊乱表现可能不明显,而更多表现为乏力、骨质疏松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男性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与前列腺疾病、性腺功能减退等相关,需要综合评估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