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是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分急、慢性;盆腔炎是上生殖道器官及周围组织的炎症,也分急、慢性,二者在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有差异,不同人群患病表现有别,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与累及范围
附件炎:附件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附件炎是输卵管和卵巢发生的炎症。通常是病原体感染输卵管、卵巢引起,可分为急性附件炎和慢性附件炎。
盆腔炎:女性上生殖道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等发生的炎症,统称为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若未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二、感染途径差异
附件炎:主要是病原体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从宫颈侵入,进而感染输卵管、卵巢;也可经淋巴系统蔓延,如产后、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病原体经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引起附件炎症;血行传播较少见,病原体先侵入人体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附件,如结核菌感染。
盆腔炎:除了上述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淋巴系统蔓延、血行传播途径外,还可因周围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所致,比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
三、临床表现不同
附件炎:急性附件炎表现为下腹痛伴发热,疼痛多为双侧,按压痛明显,可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慢性附件炎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月经紊乱、白带增多等。
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症状较为明显,下腹痛是主要症状,呈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有高热、寒战、乏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倦,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也可出现月经异常、白带增多等,若形成盆腔粘连,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等慢性盆腔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孕、异位妊娠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有别
附件炎: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有时可触及炎性包块;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卵巢增粗,周围有渗出等情况,有助于诊断附件炎。
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宫颈可有举痛,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压痛明显,若有盆腔脓肿形成,可触及包块且有波动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B超检查可帮助发现盆腔内有无炎性渗出、包块等情况,对于诊断盆腔炎有辅助作用。
五、治疗原则各异
附件炎:急性附件炎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必要时手术治疗,如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行手术切除病灶;慢性附件炎可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如超短波、微波、激光等),同时要增强机体抵抗力。
盆腔炎: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使用原则为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慢性盆腔炎则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调理、物理治疗等,若有炎性包块等情况,符合手术指征时需手术治疗。
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年轻女性性生活较活跃,附件炎和盆腔炎的发生与性卫生等因素关系密切;中老年女性若有宫腔操作史等也可能患盆腔炎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患盆腔炎或附件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情况,严格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保障母婴安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