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可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病史询问及鉴别诊断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上儿童和成年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多有稀水样便转黏液脓血便及脱水表现,成年相对症状稍异;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外观黏液脓血便,培养出痢疾杆菌可确诊,阴性需重复培养;病史询问要关注接触史和既往病史;鉴别诊断需与阿米巴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区分。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一)症状表现
1.儿童患者:儿童患细菌性痢疾时,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起初多为稀水样便,随后可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部分儿童可能因频繁腹泻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通常有发热,多为中度发热,伴有腹痛、腹泻,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次数相对儿童可能稍少,但也可达到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一)粪便常规检查
1.显微镜检查: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还可见红细胞,一般白细胞数量在15个/高倍视野以上,红细胞数量根据病情轻重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到细菌侵袭发生炎症,导致黏膜损伤出血、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2.粪便外观:呈黏液脓血便,这是细菌性痢疾较为特征性的粪便表现,是由于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引起黏膜坏死、溃疡,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和出血。
(二)粪便细菌培养
1.阳性结果意义:粪便细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性痢疾的金标准,若培养出痢疾杆菌,则可明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培养过程中需要将粪便标本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在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有无痢疾杆菌生长。
2.阴性结果处理:有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若临床高度怀疑细菌性痢疾,可能需要多次重复粪便细菌培养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三、病史询问
(一)接触史
1.儿童:需询问儿童近期是否接触过患有细菌性痢疾的患者,或是否到过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食物等感染痢疾杆菌。
2.成年:询问成年患者近期是否有食用不洁食物史,如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的肉类等,或是否到过卫生状况不佳的餐馆就餐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感染痢疾杆菌引发细菌性痢疾。
(二)既往病史
1.儿童:了解儿童既往有无肠道感染病史,以及是否有免疫缺陷相关疾病等,因为既往肠道感染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等,免疫缺陷儿童更容易发生细菌性痢疾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2.成年:询问成年患者既往有无肠道慢性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增加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或影响病情的发展。
四、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鉴别
1.阿米巴痢疾: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特殊腥臭味,粪便镜检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而细菌性痢疾粪便为黏液脓血便,镜检主要是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可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大肠杆菌肠炎:大肠杆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有相似之处,但粪便病原学检查可发现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可通过特异性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来区分。
(二)与肠道非感染性疾病鉴别
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多呈慢性病程,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但粪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与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炎症表现有所不同,可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