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加败血症需从诊断评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及预后注意事项等方面处理。诊断评估包括观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护理要点有病情、皮肤、喂养等观察护理;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注意向家长解释病情、保暖及定期随访。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观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加败血症时,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这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以及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还可能有拒乳、吸吮无力、精神萎靡、前囟饱满(但新生儿前囟门未闭,前囟饱满可能出现较晚)等表现,因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影响新生儿的进食、精神状态等。
观察皮肤情况,败血症时可能出现皮肤苍白、花纹、瘀点瘀斑等,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等引起。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反映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提示体内存在急性炎症反应,因为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感染时迅速升高。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原菌,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脑脊液检查:对于化脓性脑膜炎,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脑脊液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等,通过脑脊液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二、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加败血症常见的病原菌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对于B族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对于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以保证脑脊液和血液中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2.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循环稳定,监测血压、心率等,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新生儿的出入量、体重等调整补液量和电解质比例。
降低颅内压:若前囟饱满等提示颅内压增高,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新生儿的肾功能等情况,因为新生儿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使用甘露醇需谨慎,严格掌握剂量和给药间隔。
三、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前囟情况、精神状态等。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前囟是否隆起、张力是否增高,精神状态是否有烦躁、嗜睡等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尿液、粪便刺激。对于有瘀点瘀斑的皮肤,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可使用碘伏等消毒,但动作要轻柔。
3.喂养护理
保证新生儿足够的营养摄入,由于新生儿患病时吸吮无力,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必要时可鼻饲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呛咳,喂养后要将新生儿竖起拍背,防止呕吐。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情况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加败血症的预后与病原菌、治疗是否及时、新生儿的日龄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部分新生儿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原菌耐药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室管膜炎、脑积水、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2.注意事项
对于家长,要向其解释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过程,让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感染时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要根据环境温度及时调整保暖措施。另外,要定期带新生儿进行随访,监测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