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判断发烧程度,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超39℃)。然后有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适当增减衣物和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敷退热贴)。要观察与监测,包括监测体温变化和观察一般状况。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易惊厥要更细心,儿童有高热惊厥史等情况需注意,有基础疾病儿童发烧要及时就医。
一、判断发烧程度
1.低热:体温在37.5~38℃之间,这种情况相对较轻微,一般状况可能较好,精神、食欲等影响不大。对于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略微烦躁,但整体状态尚可。
2.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之间,此时需要引起一定关注,孩子可能会有不适感觉,如精神稍差、可能有些哭闹等。
3.高热:体温超过39℃,这种情况相对严重,孩子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食欲明显下降等情况,需及时采取措施。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适当增减衣物
对于婴幼儿,若发烧时穿着过多过厚,要适当减少衣物,比如原来穿3层衣物,可减少到2层,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着凉。因为孩子自身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过多衣物不利于热量散发。对于较大儿童,也应根据感觉适当调整穿着,让身体处于舒适的散热状态。
若孩子感觉冷,有寒战表现,则要适当增添衣物,保暖后再观察体温变化。
2.物理降温
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每次擦拭时间可在5~10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例如,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孩子的颈部两侧,这里血管丰富,利于散热。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动作轻柔。
敷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退热贴中的成分可以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一般可以持续发挥作用4~8小时左右。但要注意,如果孩子对退热贴的胶过敏,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情况,应及时取下。
三、观察与监测
1.监测体温变化: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密切关注体温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稳定。可以使用体温计,对于婴幼儿可以选择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对于较大儿童也可以选择水银体温计等。通过监测体温变化,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烧的进程,比如是在逐渐退热还是持续高热等情况。
2.观察一般状况:除了体温,还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基本正常,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一般可以先在家中进行观察护理;但如果孩子精神萎靡、反复呕吐、腹泻严重或者体温持续升高不退等,就需要及时就医。例如,孩子虽然发烧,但仍然能正常玩耍、互动,说明一般状况尚可;若孩子一直昏昏欲睡,不愿意睁开眼睛,就需要提高警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烧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所以在护理时要更加细心,除了上述的降温等措施外,一旦发现孩子有抽搐、眼神异常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而且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暖或降温过度,使用物理降温时要更加轻柔。
2.儿童:较大儿童如果发烧,要了解其既往是否有高热惊厥史等。如果有高热惊厥史,当体温达到38℃左右时可能就需要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因为这类孩子更容易在发烧时出现惊厥。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喝水,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防止脱水。
3.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打完麻风疫苗后发烧要更加谨慎处理。这类孩子免疫力相对较低或者身体状况特殊,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所以一旦发烧,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孩子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而不能自行盲目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