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手术术前需评估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并做肠道准备,手术可经腹或腹腔镜入路,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疼痛、恢复情况等,需医生充分评估精细操作并做好术后全面监测处理以保障手术效果与术后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身体状况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生育功能等,需详细评估子宫腺肌症对生育的潜在影响;老年患者则需综合考虑全身健康状况,如心肺功能等。
生活方式上,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需劝其戒烟,因为吸烟可能影响术后伤口愈合等;有肥胖情况的患者,要评估肥胖对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适当的体重管理指导。
病史方面,要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这会影响本次手术的入路选择等;还要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病史,以便术中做好出血防范准备。
一般会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子宫腺肌症病灶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肠道准备
通常在术前1-2天开始进行肠道准备,一般会让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等,同时口服肠道清洁剂,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以清洁肠道,减少术中污染的风险。
二、手术步骤
1.麻醉
一般可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等。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患者,能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椎管内麻醉对于下腹部手术也较为常用,尤其适用于身体状况能耐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
2.手术入路选择
经腹手术入路:
医生会做下腹部正中切口或横切口等。以正中切口为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层次,进入腹腔。然后探查盆腔情况,明确子宫腺肌症病灶的具体位置。
对于子宫腺肌症病灶,会根据病灶情况进行切除操作。如果是局限性的腺肌症病灶,会用手术器械仔细分离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限,然后将病灶完整切除。在分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血管和脏器,如膀胱、输尿管等。
经腹腔镜手术入路:
首先要建立气腹,一般通过穿刺针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一定范围,通常为12-15mmHg左右。然后通过穿刺套管置入腹腔镜及相关手术器械。
在腹腔镜下探查子宫及盆腔情况后,进行病灶切除操作。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更清晰地看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使用电凝、超声刀等器械进行病灶的分离和切除。对于较小的病灶可以直接切除,对于较大的病灶可能需要先将其分割成小块后再取出腹腔。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术后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观察伤口情况,包括腹部切口是否有渗血、渗液等,对于经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要观察穿刺孔是否有异常。
2.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痛药物,但需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是否有呼吸抑制等风险。
3.恢复情况观察
关注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一般术后1-2天会观察患者是否有排气、排便等情况。如果肠道功能恢复缓慢,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促进肠道蠕动的措施,如早期下床活动等(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一般术后24小时左右鼓励患者在床上翻身等,术后1-2天可鼓励下床活动)。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术后要关注子宫恢复情况以及生育功能的评估等,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等,了解子宫切口愈合等情况,为后续生育计划提供依据。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充分评估患者情况,精细操作,并在术后做好全面的监测和处理,以保障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