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症状分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及全身症状加重)、恢复期(皮疹消退、症状缓解);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发热、咳嗽处理)、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针对性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及接触后注射丙种球蛋白等。
一、小儿麻疹的症状
小儿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体温可达到39-40℃左右,且发热无明显诱因,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体温波动不规律,这与小儿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表现,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也是常见症状,这是因为麻疹病毒累及眼部相关组织。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这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位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1.0mm左右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随后可逐渐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及唇部黏膜,此斑在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皮疹特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起时疹间皮肤正常,病情加重时皮疹可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还是可见的。
全身症状:患儿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可达40℃左右,全身症状加重,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较明显,咳嗽加剧,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等。
恢复期:
皮疹消退:出疹3-5天后,若患儿没有并发症,皮疹按出疹的顺序逐渐消退,消退时可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消退。
症状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逐渐好转。
二、小儿麻疹的治疗
小儿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患儿需要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需隔离至出疹后10天,这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患儿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一般18-22℃)和湿度(50%-60%),空气流通但要避免患儿直接吹风受凉。
加强护理:保持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对于眼结膜充血、流泪等,可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然后涂抹抗生素眼膏预防感染;保持鼻腔清洁,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等。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如果体温过高,可酌情使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但要避免乙醇擦浴,因为小儿皮肤较薄,乙醇擦浴可能导致吸收过多乙醇引起不良反应。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由于小儿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善,需谨慎使用退热药物,一般不首选药物降温,以避免影响皮疹透发等情况。
咳嗽治疗:对于咳嗽较明显的患儿,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但要根据小儿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不过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生专业指导。
并发症治疗:
肺炎:如果合并肺炎,需要根据病原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要注意小儿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
喉炎:若出现喉炎,有喉梗阻表现时,可能需要吸氧、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如地塞米松等,以缓解喉部水肿,但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小儿的剂量要求等。
小儿麻疹的预防非常重要,通过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小儿麻疹的发生。对于有麻疹接触史的小儿,可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小儿,更要注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一旦接触需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