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炎是由致病菌感染引发的常见外科疾病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黏膜损伤处致病菌侵入或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成年人皮肤破损未及时处理或慢性疾病致抵抗力下降易诱发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全身表现有发热、乏力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局部处理)、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选合适抗生素)、手术治疗(化脓性淋巴结炎保守无效形成脓肿时切开引流)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增强体质。
淋巴结炎是由致病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症,为常见的外科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致病菌: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黏膜损伤处的致病菌侵入淋巴结,或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例如,手部有伤口时,细菌可能侵入手部所属的淋巴结引发炎症;口腔、咽部感染也可导致颈部淋巴结炎。
不同人群差异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淋巴结炎,比如儿童患扁桃体炎时,病原体容易蔓延至颈部淋巴结导致炎症发生。
成年人:成年人若皮肤有破损,如割伤、擦伤等,未及时处理,细菌入侵后可能引发相应部位淋巴结炎;另外,一些慢性疾病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时,也易诱发淋巴结炎。
二、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受累淋巴结区域出现红肿、疼痛,触摸时疼痛明显,局部温度可能升高。例如,急性淋巴结炎时,淋巴结迅速肿大,有压痛,表面皮肤发红、发热。
淋巴结肿大: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初期可推动,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病情加重时,淋巴结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
全身表现
发热: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儿童可能因发热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比如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患者常伴有高热。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疲倦、无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了解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如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0%,多提示存在炎症感染。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对淋巴结穿刺液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用药。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有助于判断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淋巴结炎和其他淋巴结病变有一定帮助,比如超声下可观察到淋巴结皮质增厚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以利于身体恢复。
局部处理:如有皮肤破损,要保持局部清洁,及时消毒换药,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对于淋巴结炎引起的红肿区域,可采用局部热敷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但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早期不宜热敷。
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明确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等;若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手术治疗:当淋巴结炎发展为化脓性淋巴结炎,经保守治疗无效,形成脓肿时,则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愈合。
五、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干净,避免皮肤损伤,若有皮肤破损要及时处理,如用碘伏消毒等。
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如及时治疗口腔炎、扁桃体炎、手部伤口感染等,防止病原体蔓延至淋巴结引发淋巴结炎。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可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来增强体质,降低淋巴结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