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有体格上体重超标准、脂肪分布异常,生理功能上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表现;其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中饮食高能量、进食习惯不良和运动缺乏,家庭环境中饮食模式和运动氛围因素,以及社会环境中学校周边不健康食品售卖点和不良体型观念等因素。
一、儿童肥胖症的表现
(一)体格表现
儿童肥胖症在体格上最直观的表现是体重明显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正常标准。例如,通过身高体重指数(BMI)来评估,BMI=体重(kg)÷身高2(m2),对于儿童来说,BMI值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值的95百分位可诊断为肥胖。另外,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脂肪分布异常,一般呈全身性分布,以腹部、肩部、面部等部位较为明显,比如腹部脂肪堆积明显,呈现出“将军肚”的外观。
(二)生理功能表现
在生理功能方面,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这是因为过多的脂肪堆积影响了胸廓的呼吸运动,导致肺通气功能受限。同时,还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如血压升高,研究表明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数倍,这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多,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还可能出现血脂异常,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二、儿童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儿童肥胖症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父母双方均为肥胖,那么子女患肥胖症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某些与能量代谢、脂肪储存等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存在特定的基因多态性时,会影响机体对能量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加肥胖的易感性。例如,一些参与瘦素-瘦素受体通路的基因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对饱腹感的感知异常,进而导致过量进食,引发肥胖。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儿童如果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薯条、炸鸡等)、糖果、甜饮料等,会使能量摄入远远超过机体的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例如,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其中的大量糖分无法被及时消耗,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进食习惯不良:如进食速度过快、暴饮暴食等。进食速度过快会导致大脑还未接收到饱腹信号时已经摄入了过多食物;暴饮暴食则会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超出机体的消化和代谢能力,从而引起肥胖。
2.运动因素
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现代儿童的生活方式趋于静态化,很多儿童课余时间沉迷于电子设备(如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身体活动量不足会使机体消耗的能量减少,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导致脂肪堆积。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儿童,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2小时的儿童。
(三)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饮食模式:如果家庭中普遍存在高热量饮食的习惯,儿童很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家庭聚餐时经常以肉类、油炸食品为主,儿童就会习惯这样的饮食结构,从而摄入过多能量。
2.家庭运动氛围:家庭中缺乏积极的运动氛围也会影响儿童的运动习惯。如果家长自身也缺乏运动,经常久坐不动,那么儿童也很难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家长下班后只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而不鼓励儿童一起进行户外运动,会导致儿童的身体活动量降低。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肥胖。例如,学校周边可能存在很多不健康的食品售卖点,售卖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儿童很容易接触到并购买食用。另外,社会文化中对体型的一些不良导向,如过度推崇“丰满”等不符合健康标准的体型观念,也可能影响儿童对自身体型的正确认知,进而导致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