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不同人群常见症状如儿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及成人类似感冒等症状还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其他系统表现其原因有粪-口、密切接触、空气飞沫等传播途径以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特定生活方式人群等易感人群。
一、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
(一)不同人群的常见症状
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例如,柯萨奇病毒A16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常引发手足口病,患儿口腔内疱疹破溃后会疼痛,影响进食。
疱疹性咽峡炎也是肠道病毒常见感染引起的疾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峡部(包括软腭、悬雍垂、扁桃体等部位)可见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红晕。肠道中的埃可病毒等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发热一般持续2-4天。
成人:
部分成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可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发热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为低热,体温在37.5-38℃,有的可达到中度发热,体温38-39℃。此外,还可能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一般症状相对儿童较轻,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感染后可能症状更严重,病程更长。
(二)其他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
少数肠道病毒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如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等。例如,EV71肠道病毒感染可引发重症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等。
还可能导致急性弛缓性麻痹,多见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表现为肌肉无力、迟缓性瘫痪等,严重影响运动功能。
心血管系统:
个别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例如,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可出现异常改变,如ST-T改变、心律失常等。
二、肠道病毒感染的原因
(一)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肠道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传播。例如,饮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源,或食用被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如污染的蔬菜水果等,病毒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引起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洗手等,更容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肠道病毒。
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感染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儿童之间密切接触容易发生传播。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有一名儿童感染了肠道病毒,其他儿童通过接触其疱疹液等就可能被感染。
空气飞沫传播:
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在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群吸入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例如,在封闭的室内,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下,肠道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二)易感人群
儿童: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是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例如,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不完善,容易受到肠道病毒的侵袭。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他们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肠道病毒的抵御能力下降,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例如,艾滋病患者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能出现更复杂的临床症状,且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特定生活方式人群: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较高。此外,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幼儿园集体生活、学校集体活动等的人群,由于接触病毒的机会增多,感染概率也相应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