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正常人体有少量存在免疫力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分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和侵袭性念珠菌病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包括口腔外阴阴道皮肤念珠菌病侵袭性念珠菌病包括血流感染深部组织念珠菌病诊断方法有微生物学检查的直接镜检和培养及影像学检查预防措施有健康人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易患人群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要注意口腔和尿布区域卫生老年人要注意口腔会阴部护理和皮肤清洁免疫抑制患者要密切监测护理并在医生评估下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人体的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部位都有少量存在,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侵袭组织,从而引发感染。
念珠菌病的分类及表现
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常见于婴幼儿、老年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等。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假膜,可擦去,留下红色糜烂面,患儿可能会出现拒食、哭闹等情况,因为口腔疼痛影响进食;成人可能会有口干、烧灼感等症状。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多见于育龄女性,与局部潮湿、阴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褶皱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继而糜烂、渗液,边缘清楚,有卫星状小丘疹、水疱。
侵袭性念珠菌病
血流感染:常见于重症患者、长期住院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等。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还可能累及多个脏器,如引起肺炎时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深部组织念珠菌病:如念珠菌性肝炎、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等,不同部位的感染有相应的局部症状,例如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可出现心脏杂音改变、心力衰竭等表现。
念珠菌病的诊断方法
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组织等标本,涂片后经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涂片,镜下可见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对于口腔念珠菌病,用无菌棉签刮取假膜涂片镜检;对于阴道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涂片镜检等。
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等,在适宜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形态,进一步鉴定菌种。培养有助于明确念珠菌的种类,对于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影像学检查
对于侵袭性念珠菌病累及深部组织或脏器时,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检查对于念珠菌性肺炎的诊断有帮助,可发现肺部浸润影等;超声、CT等检查对于念珠菌性肝炎、念珠菌性心内膜炎等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可发现相应脏器的病变表现。
念珠菌病的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对于健康人群,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皮肤褶皱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避免滥用;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易患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血糖稳定等,以降低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娇嫩,要注意口腔卫生,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保持尿布区域清洁干燥,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低下,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要注意口腔护理,定期检查口腔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对于长期卧床老年人,要定期翻身、清洁皮肤,预防皮肤念珠菌病。
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化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密切监测念珠菌感染的相关指标,加强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护理,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因为这类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