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致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切口处突出,手术因素有操作不当、组织损伤严重,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腹内压增高,局部表现为手术切口处肿块等,全身表现为嵌顿或绞窄时的肠梗阻及感染中毒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腹带加压包扎等)和手术(单纯缝合修补、补片修补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谨慎评估手术及加强营养,老年人术前要评估全身情况术后防并发症,女性妊娠分娩期要注意相关影响。
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但深部组织裂开,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切口处突出形成。
病因
手术因素:
与手术操作不当密切相关,如缝合技术欠佳,缝线过松、过紧或组织对合不良等,影响切口愈合。例如腹壁减张缝合不充分,在腹内压增高时易导致切口裂开进而引发切口疝。
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造成局部血供障碍,影响切口愈合。比如大范围的组织切除或电刀使用不当导致组织热损伤,降低了切口愈合能力。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人机体代谢缓慢,组织修复能力差,且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容易发生切口疝。儿童相对较少发生,但如果存在先天性腹壁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引发。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C及锌等缺乏时,会影响切口愈合。长期慢性疾病导致身体消耗过大,如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营养状况往往较差,增加切口疝发生风险。
腹内压增高: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慢性便秘(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易出现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患者)等,均可使腹内压持续升高,推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突出形成切口疝。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患者手术切口处可见肿块,站立、行走或用力时肿块突出或增大,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肿块较小时可能仅有局部隆起,较大的切口疝可出现腹部坠胀感、牵拉痛等。
全身表现: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严重时可伴有发热、脉速等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诊断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可发现手术切口处的异常隆起,触诊时可感觉到皮下有缺损,还可回纳部分疝内容物。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切口处的筋膜缺损及疝内容物情况;CT检查能更精准地判断疝环大小、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包括使用腹带加压包扎,以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同时需积极处理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
手术治疗:是治疗切口疝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缝合修补、补片修补等。补片修补利用人工合成补片加强腹壁缺损处,可降低复发率,尤其适用于复发疝或疝环较大的患者。手术时要充分游离疝环周围组织,准确放置补片并固定牢固。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切口疝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或手术操作有关。治疗上需谨慎评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组织损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及疝的复发情况,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疝复发风险。
女性: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腹内压变化等因素影响切口疝的发生发展。妊娠期间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腹内压过度增高,产后要关注切口愈合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