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分普通型、轻型、中毒型,普通型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表现,轻型症状相对较轻易被忽视,中毒型又分休克型、脑型、肺型,分别有相应感染性休克、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表现;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两个月,有肠道症状反复及急性发作情况,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中毒型发生率高且病情变化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有并发症,有基础病者病情更复杂,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易感染。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一)普通型(典型)
1.发热:多为发热,体温可在39℃左右,部分患者可伴有畏寒。这是因为痢疾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发热症状,一般病程中发热持续1-7天不等。
2.肠道症状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疼痛性质为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痢疾杆菌侵袭结肠黏膜,引起肠壁炎症、痉挛所致。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腹痛位置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腹泻:初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会破坏肠黏膜,导致肠黏膜溃疡、出血,进而出现黏液脓血便。
3.里急后重:患者有明显的肛门坠胀感,总是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这是因为直肠受炎症刺激,导致直肠括约肌痉挛,从而产生里急后重症状,儿童可能因肛门周围神经敏感,里急后重表现相对更突出。
(二)轻型(非典型)
1.症状相对较轻:可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腹泻次数较少,每日3-5次,大便性状为稀便,可能带有少量黏液,一般无脓血,腹痛不明显,里急后重症状也较轻。此型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不典型,常被当作一般肠炎处理,多见于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好或感染痢疾杆菌毒力较弱的情况。
(三)中毒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如不及时抢救,病情可迅速恶化。
肠道症状较轻:早期可能仅有轻微腹泻、腹痛,随着病情进展才出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但也有部分患儿肠道症状不明显。
2.脑型(呼吸衰竭型)
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瞳孔改变等。这是因为痢疾杆菌内毒素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出现脑型中毒性痢疾,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肠道症状:可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但相对休克型,肠道症状不是主要表现。
3.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型)
呼吸系统表现: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发绀、呼吸窘迫等。是由于毒素损伤肺组织,导致肺间质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儿童在感染痢疾杆菌后,肺型中毒性痢疾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严重。
肠道症状:也可伴有腹泻等肠道症状,但不是重点。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1.病程特点:病程超过2个月。
2.症状反复
肠道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性状可为黏液便、稀便等,时轻时重,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慢性细菌性痢疾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急性发作:在某些诱因(如饮食不当、受凉等)下可出现急性发作,表现为类似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如发热、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但一般较急性发作时症状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细菌性痢疾的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更快;老年人抵抗力较弱,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痢疾杆菌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也更慢。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卫生等人群更容易感染痢疾杆菌而出现相应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