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由致病菌从皮肤、黏膜或附近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结引发,儿童和成年人因自身情况有不同易感性,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结核鉴别,治疗要针对病因、抗感染及局部处理,预后大多良好,可通过保持皮肤黏膜完整、积极治疗原发感染、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定义
急性淋巴结炎是由致病菌从皮肤、黏膜或附近的感染病灶处侵入淋巴结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致病菌入侵:当人体局部皮肤或黏膜有损伤,比如擦伤、刺伤等,或者附近组织有感染,像扁桃体炎、牙龈炎等,致病菌就会通过淋巴管侵入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它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容易导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不同人群的易感性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皮肤黏膜较薄弱,更容易因微小损伤而让致病菌侵入,而且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较为常见,感染病灶容易波及颈部、颌下等部位的淋巴结,从而引发急性淋巴结炎。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有皮肤破损、口腔感染等情况,也可能遭受致病菌侵袭导致发病,但相对儿童来说,发病几率可能因自身免疫力和日常防护情况有所不同。
三、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淋巴结肿大:受累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初期可推动,有疼痛和压痛。例如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时,颈部可摸到肿大且有触痛的淋巴结。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加重,淋巴结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变差。
红肿热痛:淋巴结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皮肤温度升高,伴有明显疼痛。如果是化脓性的急性淋巴结炎,还可能在淋巴结中心出现化脓,表现为波动感。
全身表现
发热: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低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可能伴有寒战等症状。比如严重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淋巴结炎,全身发热症状较为明显。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淋巴结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同时会检查附近组织有无感染病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提示有细菌感染。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达到(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70%。
病原学检查:如果考虑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可进行淋巴结穿刺或切开引流,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五、鉴别诊断
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但一般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质地较韧,可累及多个部位的淋巴结,血常规等检查可能有异常,淋巴结活检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淋巴结结核: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淋巴结质地较硬,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六、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如口腔感染引起的急性淋巴结炎,要治疗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皮肤损伤引起的要清洁消毒伤口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局部处理:如果淋巴结已化脓,需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七、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多数急性淋巴结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
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受伤,如有皮肤破损要及时清洁消毒,防止致病菌侵入。
积极治疗原发感染:及时处理口腔、咽喉等部位的感染病灶,防止感染波及淋巴结。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适当增加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