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处理。术前要评估患者相关情况并进行皮肤、肠道准备及留置导尿;手术时建立气腹、放置器械、找病灶并处理;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护理管道,给予康复指导,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年轻患者一般身体耐受较好,但也需根据具体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等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提前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管理,以降低手术风险。
性别:无性别特异性的特殊术前准备,但需关注女性患者的月经史等与宫外孕相关的情况。
生活方式:吸烟患者需提前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呼吸道功能和血管收缩,不利于术后恢复;长期饮酒患者需评估肝功能等情况,并在术前做好相应准备。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如有无腹部手术史,若有腹部手术史可能存在腹腔粘连等情况,会增加腹腔镜手术分离粘连的难度;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术中出血风险。
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盆腔超声等,明确宫外孕的诊断及患者身体一般状况。
2.患者准备
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进行皮肤清洁,范围包括下腹部及会阴部,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肠道准备:一般术前禁食6-8小时,禁饮4小时,必要时术前一天口服缓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气体和内容物,便于腹腔镜操作。
留置导尿:手术中需要留置导尿管,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损伤膀胱。
二、手术过程
1.建立气腹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脐轮下缘做一个约1cm的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15mmHg,为腹腔镜操作创造空间。
2.放置腹腔镜器械
通过脐部切口插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于双侧下腹部另做2-3个0.5-1cm的小切口,插入操作器械,如抓钳、分离钳、电凝钩等。
3.寻找宫外孕病灶
利用腹腔镜观察盆腔内情况,找到宫外孕病灶,通常宫外孕病灶位于输卵管部位,表现为输卵管增粗、充血,可见孕囊等。
4.处理宫外孕病灶
输卵管妊娠囊清除术:如果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破裂口较小,可采用电凝钩等器械电凝输卵管系膜,阻断血液供应后,用分离钳将妊娠囊从输卵管壁分离取出。
输卵管切除术:若输卵管破坏严重,妊娠囊无法完整取出或患者无生育要求等情况,可使用电凝或超声刀等器械将患侧输卵管切除,切除时需先处理输卵管系膜血管,确保止血彻底。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0.5-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腹部情况观察:观察患者腹部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腹痛等不适,若出现腹痛加剧、伤口渗血多等情况需及时处理。
2.管道护理
导尿管护理:保持导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一般术后24-48小时可拔除导尿管。
腹腔引流管护理:若术中放置了腹腔引流管,需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等,当引流液量逐渐减少,性状清亮后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3.康复指导
饮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活动: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第一天可坐起,术后第二天可在床边适量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利于身体血液循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需告知其术后避孕等相关注意事项,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再考虑妊娠,让输卵管等生殖器官有充分时间恢复。
老年患者:需加强术后肺部护理,鼓励其深呼吸、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同时密切观察其基础疾病的变化,如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