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表现,辅助检查有血常规、B超、CT等,治疗分手术(急诊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含围手术期处理)和非手术(少数情况,需密切观察),术后护理包括一般、饮食、康复锻炼,预防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治疗肠道疾病。
一、诊断评估
1.症状表现
患者通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感染严重时可超过38.5℃。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老年人症状也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体征方面,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是化脓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能。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一般白细胞计数可在(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白细胞反应性增多。
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可见阑尾壁增厚、周围渗出等情况,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可避免X线辐射的影响。
腹部CT检查对化脓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急诊手术:化脓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即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肥胖患者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腹腔镜手术能减少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对于老年人,腹腔镜手术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等风险。
围手术期处理:手术前需完善相关准备,如禁食、胃肠减压等,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降低手术风险。手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情况等,预防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一般术后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
2.非手术治疗
仅适用于少数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等情况,但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不首选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常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通过静脉给药控制炎症。但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改为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但风险较高。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需去枕平卧6小时,待麻醉清醒后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切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看护,防止其躁动影响切口愈合。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腹痛等情况,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腹痛加剧,要及时排查是否有术后并发症。
2.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一段时间,待胃肠功能恢复(表现为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的充足供应以促进生长发育。
3.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内即可开始在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儿童患者的康复锻炼需在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不适。
四、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避免过度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不同年龄人群锻炼方式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
2.积极治疗肠道疾病
如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疾病要及时治疗,肠道炎症等疾病也需积极处理,因为这些疾病可能诱发阑尾炎症。对于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合并慢性肠炎等,要定期复诊,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