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头颈部局部感染(如耳部、口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和肿瘤性因素(如白血病、淋巴瘤),家长发现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并护理观察。
耳部感染:儿童耳部感染,如中耳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例如,急性中耳炎时,炎症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颈部淋巴结。这是因为耳部的淋巴引流与颈部淋巴结区域有密切关联,耳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灶释放的病原体随淋巴液流动,到达颈部相应淋巴结,引发淋巴结的免疫反应性增生肿大。常见于3岁-10岁儿童,这一年龄段儿童耳部结构发育尚不完善,且活动中易发生耳部损伤等情况增加感染风险。
口腔感染:口腔的感染,像牙龈炎、龋齿等也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当口腔发生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经口腔周围的淋巴管引流至颈部淋巴结。比如,严重的龋齿引发牙髓感染,炎症扩散可波及附近淋巴结。儿童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爱吃甜食等生活方式易增加口腔感染的几率,进而增加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或扁桃体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均可导致),是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感染性原因。病毒或细菌感染上呼吸道后,可通过淋巴循环累及颈部淋巴结。例如,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伴有颈部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因接触外界环境机会多,易患呼吸道感染,从而增加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概率。
全身性感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引发全身淋巴结肿大,其中也包括颈部淋巴结。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除了有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等表现外,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该疾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前多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病毒感染后在体内大量复制,引发全身免疫反应,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结核杆菌通过呼吸道或口腔侵入人体,颈部淋巴结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患儿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颈部可触及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质地可硬可软,部分可融合成团。
非感染性因素
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这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风湿性疾病,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关节及周围组织炎症,同时累及颈部淋巴结。患儿除了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还伴有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发病年龄多在16岁以下儿童,女孩相对多见。
川崎病: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常见表现之一,多为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无粘连。患儿还伴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发病略多于女孩。
肿瘤性因素:
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浸润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导致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患儿还常伴有贫血、出血、发热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岁-5岁儿童多见。
淋巴瘤: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均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年长儿,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儿童中也不少见,可发生于颈部等多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相互融合,部分患儿伴有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小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较为复杂,家长若发现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淋巴结超声、必要时淋巴结活检等)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观察淋巴结肿大的变化情况,如大小、质地、活动度等,同时关注患儿的全身状况,如体温、精神状态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患儿提供科学、细致的照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