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腹股沟疝发病部位在腹股沟,男孩多见,因鞘状突未闭等,表现为可复性肿块等,6个月以下婴儿部分可自愈,6个月以上等多需手术;脐疝发病在脐周,因脐环未闭等,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多数2岁内可自愈,2岁后未愈等可手术,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小儿疝气:小儿疝气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其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发病部位主要在腹股沟区域,男孩多见,是因为男孩的睾丸在出生前descent至阴囊,会在腹股沟区形成一个潜在的通道,若鞘状突未闭,就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脐疝: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发病部位就是肚脐周围,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便会从脐部突出。
二、临床表现
小儿疝气:
腹股沟疝: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常在哭闹、咳嗽、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部位,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若疝内容物不能回纳,伴有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可能发生了嵌顿疝,这在小儿中较为危急,需紧急处理。
其他疝气:如股疝等在小儿相对少见,但表现类似,也是局部可复性包块。
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婴儿啼哭时疝块突出,安静时肿块消失。脐疝一般直径多在1-2cm左右,少数可大于2cm。通常脐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小肠,极少发生嵌顿。
三、发病原因
小儿疝气:
腹股沟疝:先天性因素是鞘状突未闭,这是遗传等多因素导致的胚胎发育异常。后天性因素主要是腹内压增高,比如小儿经常剧烈哭闹、便秘等,使腹腔内压力增加,推动腹腔内脏器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形成疝。
其他疝气:比如手术等因素造成的腹壁薄弱等也可能引发,但相对少见。
脐疝:主要是先天性因素,婴儿出生时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婴儿啼哭、腹泻等导致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就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另外,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脐疝。
四、诊断方法
小儿疝气: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发现腹股沟或其他部位的可疑包块,再通过触诊,可感知包块的性质,还可通过让小儿哭闹等增加腹压的动作,观察包块是否突出,以及还纳情况。
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进行超声检查,能清晰看到疝内容物的情况,以及鞘状突是否未闭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腹股沟疝的诊断。
脐疝:
体格检查:医生观察脐部可见突出的包块,用手指压迫可将疝内容物还纳,还可听到气过水声等。
一般不需要特殊辅助检查,除非要排除其他罕见的脐部病变,通常根据典型的脐部可复性包块即可诊断。
五、治疗原则
小儿疝气:
腹股沟疝: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但要注意避免小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6个月以上的婴儿以及不能自愈的小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嵌顿疝,需紧急手术,松解嵌顿的肠管等组织,然后进行疝囊高位结扎。
其他疝气: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如股疝等可能也需要手术治疗。
脐疝:大多数脐疝可在2岁内自愈,2岁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如用医用疝气带压迫脐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同时要注意防止小儿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2岁后如果脐疝直径仍大于1-2cm,或没有自愈,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脐疝修补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疝气: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疝气,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更不完善,在观察和处理时要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腹压情况,避免因腹压过高导致疝嵌顿等严重情况。在手术方面,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更精准,以保证手术安全。
脐疝:对于有基础疾病如慢性咳嗽、腹泻等的小儿,患有脐疝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腹内压,加重脐疝病情。同时,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小儿大便通畅,减少哭闹,以降低腹内压,促进脐疝的恢复或避免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