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6月龄至5岁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为高发内因,由上呼吸道感染等致体温达38.5℃以上快速上升等发热相关因素及遗传易感性因素引发,有单纯性和复杂性发作形式及相应伴随症状,依据年龄等诊断需鉴别其他病症,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发作间期治原发病,大多预后良好,有家族史等要关注体温、预防原发病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定义阐释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指儿童在6月龄至5岁年龄段,于发热初期或体温快速攀升阶段出现的惊厥现象,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常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多为数秒至数分钟。其核心是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在发热相关因素触发下发生的惊厥发作,发病与该年龄段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及发热时神经元异常放电密切相关。
二、病因构成
(一)年龄特异性因素
6月龄至5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大脑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弱,发热时易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此为该年龄段高发高热惊厥的关键内因,随年龄增长,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发病率呈下降态势。
(二)发热相关因素
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致体温升高,当体温达38.5℃以上且快速上升时,易诱发高热惊厥,体温骤变打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进而促使惊厥发作,非感染性疾病引发的发热较少导致高热惊厥。
(三)遗传易感性因素
部分高热惊厥患儿存在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可能与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有关,使得个体在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发作。
三、临床表现详情
(一)发作形式差别
1.单纯性高热惊厥:多为全身性发作,发作时长通常不超15分钟,一次发热过程中大多仅发作1次,临床相对常见且发作表现较单一。
2.复杂性高热惊厥: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发作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内有多次发作,相较单纯性更具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二)伴随症状表现
发作时患儿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口唇发绀,面部或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还可能伴有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发作停止后,患儿可恢复意识,但可能出现嗜睡等后续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一)诊断依据
依据患儿年龄、发热与惊厥发作的关联、惊厥发作特征等进行诊断,需详细询问发热情况、惊厥发作时的具体表现等病史信息,结合体格检查及必要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排除其他引发惊厥的病症。
(二)鉴别诊断范畴
需与癫痫、低钙血症、低血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鉴别。癫痫发作通常无发热诱因,脑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异常放电;低钙血症患儿多有维生素D缺乏等病史,伴手足抽搐等表现,血钙检查可明确血钙降低情况;低血糖患儿多有进食不足等状况,血糖检测可发现血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除惊厥外,常伴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处理准则
(一)发作时急救措施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切勿强行按压患儿肢体,避免造成损伤;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置。
(二)发作间期处理方式
积极治疗引发发热的原发病,如控制感染等。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举措控制体温,如解开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必要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规范。对于复杂性高热惊厥等情况,可能需进一步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发作等措施。
六、预后与预防要点
(一)预后情况
大多高热惊厥患儿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惊厥发作渐止,极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需长期随访观察。
(二)预防策略
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儿童,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发热初期及时采取降温手段,如使用退热贴、多喝温水等。同时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增强患儿体质。发热时避免患儿处于过热环境,及时监测体温,体温达38℃左右时可适当采取预防惊厥措施,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曾有复杂性高热惊厥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可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随访及必要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