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症状有突然高热持续数天、伴头痛肌肉骨关节痛乏力、发热期出皮疹、病程中可能有出血倾向;预防措施包括通过环境管理物理化学方法防蚊灭蚊、流行季节避免前往流行地区、在流行区域活动时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登革热的症状
1.发热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至39-40℃,部分患者可能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这种高热一般会持续2-7天左右。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急骤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而对于老年人,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
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儿童患者发热症状往往更为突出,体温上升速度快且波动较大。
2.全身症状
头痛:多数患者会伴有剧烈头痛,疼痛部位可累及整个头部,呈搏动性头痛。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以及颅内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头痛的感受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会因头痛而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况。
肌肉痛和骨关节痛:患者会感觉肌肉酸痛,尤其是四肢肌肉,同时骨关节疼痛明显,类似于骨折样或碎骨样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这种疼痛被称为“断骨热”,是登革热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在生活方式方面,若本身有运动习惯的人,感染登革热后这种肌肉骨关节疼痛会对其日常活动影响更大;对于老年人,可能会加重原本存在的关节退变等问题。
乏力:患者会感到极度乏力,体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耐力降低。
3.皮疹
发热期通常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等。皮疹一般先出现在躯干,然后向四肢、面部蔓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瘙痒。不同年龄的患者皮疹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皮疹可能相对更密集一些。
4.出血倾向
在病程的3-5天左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对于有基础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出血倾向可能更为严重,儿童由于凝血机制相对不完善,出血风险也较高。
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1.防蚊灭蚊
环境管理:
清除积水是关键,因为蚊子的卵和幼虫都在水中滋生。对于家庭环境,要定期检查花盆托盘、水桶、水缸等容器,及时倒掉积水,避免积水长时间存留;对于社区环境,要清理公共区域的废弃容器、下水道等可能积水的地方。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玩耍的积水容器等更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老年人居住的环境也应注意积水的清理。
整理杂乱的环境,减少蚊子隐藏的场所。例如,清理草丛、杂物堆等,保持居住和活动环境的整洁。
物理防蚊:使用蚊帐是有效的防蚊措施,尤其是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可以选择透气性好、密闭性佳的蚊帐,为睡眠提供安全的环境;安装纱窗、纱门能够阻止蚊子进入室内,对于家庭防护非常重要。
化学防蚊:可以使用驱蚊剂,如含有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选择低浓度的驱蚊剂,并且避免涂抹在儿童的手部等容易被儿童放入口中的部位。另外,也可以使用蚊香、电蚊拍等化学或物理灭蚊工具,但使用蚊香时要注意通风,避免烟雾对人体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2.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地区。如果必须前往,要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情况,做好充分的防蚊准备。对于有旅游计划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旅行目的地;对于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周边的人群,也要密切关注当地的疫情动态。
3.个人防护
在登革热流行区域活动时,要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儿童由于皮肤娇嫩且活动范围广,更需要全面的防护;老年人如果行动不便,在外出时也应尽量穿着合适的衣物进行防护。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都是预防登革热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