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防控需从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急性期及慢性期治疗原则、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入手。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要早诊早隔离早治带菌者;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粪便、饮食、环境卫生;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疫苗接种和增强免疫力;急性期一般治疗需休息、合理饮食、补水,病原治疗选敏感抗生素;慢性期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治疗;并发症防治要及时处理中毒性菌痢等并发症,考虑个体差异,儿童用药更谨慎。
一、传染源管理
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带菌者。对于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餐饮、保育等工作岗位,便于及时发现和管理,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成为易感人群,且在家庭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易造成传播,所以对儿童群体中发现的传染源要尤其重视隔离和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粪便管理: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因为痢疾杆菌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例如被污染的水源若被儿童饮用,就可能引发感染,所以要确保粪便不污染周围环境,避免污染水源和食物来源。
饮食卫生:倡导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不喝生水。对于儿童,要教育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因为儿童可能在玩耍后不注意手部清洁就接触食物,容易摄入被痢疾杆菌污染的物质。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苍蝇可携带痢疾杆菌,在食物上停留后会污染食物,儿童若食用被苍蝇污染的食物也易患病,所以要做好防蝇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灭蝇设施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目前有痢疾疫苗可供使用,如口服痢疾疫苗等。对于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易感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来预防细菌性痢疾。疫苗接种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高对痢疾杆菌的抵抗力,但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如均衡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免疫力;适量运动,儿童可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散步、玩耍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充足的睡眠都有利于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四、急性期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对于儿童要保证其休息环境舒适安静。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有脱水情况,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由于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脱水时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并及时纠正。
病原治疗: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等,但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可选用三代头孢等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带菌状态和并发症的发生。
五、慢性期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慢性菌痢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方面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儿童摄入足够营养以维持身体机能;局部治疗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使用敏感药物进行肠道局部给药,但要注意操作时的轻柔,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损伤。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儿童可能因长期患病产生焦虑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疏导。
六、并发症的防治
中毒性菌痢的防治:中毒性菌痢来势凶猛,儿童多见。要及时发现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并进行相应处理。如出现休克要进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等;出现脑水肿要降低颅内压等。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识别中毒性菌痢的相关表现以便及时救治。
其他并发症:如痢疾杆菌侵犯肠道外组织器官引起的并发症,要针对具体并发症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对并发症治疗的影响,儿童的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并发症时用药需更加谨慎,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