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女性盆腔生殖器炎症,血行传播等为感染途径,不同年龄段影响不同,有月经异常、下腹坠痛、全身症状、不孕等临床表现,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相关原则,手术治疗依情况选择且需考虑患者因素。
一、盆腔炎结核的定义
盆腔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女性盆腔生殖器的炎症,又称生殖器结核。结核分枝杆菌首先侵犯输卵管,然后依次扩散到子宫内膜、卵巢,侵犯宫颈、阴道、外阴者较少。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血行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先侵入人体的其他器官,如肺部等,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盆腔生殖器,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直接蔓延:腹膜结核、肠结核可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
淋巴传播:较少见,消化道结核可通过淋巴系统传播到盆腔淋巴结,进而感染内生殖器。
2.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
青春期女性:此阶段生殖系统开始发育,血行传播时结核分枝杆菌容易定植在盆腔生殖器,因为青春期女性的生殖器官血供丰富,且身体免疫力相对青春期前可能有变化,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
育龄期女性:如果既往有肺部等结核病史,血行传播也可能累及盆腔,影响输卵管、子宫内膜等,导致不孕等不良后果。对于有结核病史的育龄期女性,需要特别警惕盆腔炎结核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月经量改变:早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可有经量过多;晚期因子宫内膜遭不同程度破坏而表现为月经稀少或闭经。对于不同年龄的女性,表现有所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紊乱,育龄期女性可能出现闭经等情况。
2.下腹坠痛:由于盆腔炎症和粘连,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痛,经期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女性长期处于压力大、劳累等状态,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使盆腔炎结核的症状更易出现或加重下腹坠痛的程度。
3.全身症状:若为活动期,可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对于儿童或老年女性,全身症状可能表现不典型,但仍需重视。儿童如果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身症状可能相对隐匿,而老年女性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全身症状可能也不典型,但也可能出现低热等情况。
4.不孕:由于输卵管黏膜破坏与粘连,常使管腔阻塞;或由于输卵管周围粘连,有时管腔尚保持部分通畅,但黏膜纤毛被破坏,输卵管僵硬、蠕动受限,丧失其运输功能,导致不孕。这对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育龄期有生育计划的女性,盆腔炎结核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诊断方法
1.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强阳性有助于诊断活动性结核。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试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结果判断的准确性。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有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盆腔内的病变情况。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诊断盆腔炎结核的重要方法之一。可见输卵管有串珠样或僵直改变,宫腔有不同形态的狭窄或变形等。
3.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但属于有创检查。对于一些高度怀疑盆腔炎结核但其他检查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
五、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药物选择基本相同,但需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儿童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使用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盆腔包块持续存在或已形成结核性脓肿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手术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如果是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手术时会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考虑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