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微创手术后需从多方面护理,包括观察伤口情况,保持清洁;适当休息,限制剧烈活动;合理饮食;关注一般状况;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病史小儿护理需更细致谨慎。具体而言,要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周围皮肤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保证小儿适当休息,限制剧烈活动;饮食营养均衡且避免易腹胀便秘食物;关注体温、精神、腹痛等一般状况,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病史小儿护理更需细致谨慎。
一、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
术后要密切观察小儿疝气微创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一般来说,术后伤口会有少量渗血渗液,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渗血渗液量较多,如纱布被浸透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小儿而言,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要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感染迹象,因为小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伤口会有敷料覆盖,要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小儿用手搔抓伤口或弄湿敷料。如果敷料被弄脏或湿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2.保持伤口清洁
在给小儿洗澡等情况时,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伤口接触水。可以采用擦浴的方式,尽量让伤口部位远离水。如果不小心弄湿了伤口敷料,要立即进行更换,并重新进行伤口的清洁护理。
二、活动与休息
1.适当休息
术后小儿需要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有助于小儿身体的恢复,因为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等生理活动。一般建议术后小儿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小儿能够安心休息。
2.限制剧烈活动
术后要限制小儿的剧烈活动,避免小儿进行奔跑、跳跃、大哭大闹等剧烈运动。因为这些剧烈活动可能会导致腹压升高,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甚至可能导致疝气复发。一般在术后1-2周内,要尽量让小儿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可以鼓励小儿进行一些相对温和的活动,如在床上翻身、缓慢的肢体活动等,但要避免过度用力。
三、饮食护理
1.合理饮食
术后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小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以给小儿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蛋白质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维生素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小儿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不利于伤口恢复。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注意饮食的喂养方式,保证营养的充足供应。
要避免小儿食用容易引起腹胀、便秘的食物,如豆类、辛辣食物等。如果小儿有腹胀情况,可以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等。
四、病情观察
1.关注小儿一般状况
要密切关注小儿的一般状况,包括体温、精神状态等。小儿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这可能是术后吸收热。但如果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热,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同时,要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如果小儿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不适,需要及时就医。
还要注意观察小儿是否有腹痛等情况。如果小儿诉说腹痛或出现哭闹不止等异常表现,要考虑是否与术后伤口疼痛、腹腔内情况变化等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五、特殊人群提示
1.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由于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护理时要更加细致。要密切观察其伤口周围的反应,因为低龄儿童可能不会主动诉说伤口疼痛等不适。同时,在饮食方面,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情况。在活动管理上,要更加严格限制其剧烈活动,防止因活动不当影响伤口恢复。
2.有基础病史小儿
如果小儿本身有基础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术后护理中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小儿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疝气微创手术虽然是局部手术,但小儿整体身体状况需要综合考虑。在观察病情时,除了关注伤口等局部情况外,还要注意基础病史相关的症状变化,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要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小儿术后的恢复过程,需要更加全面地进行护理和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