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治疗、长期管理及小儿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有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急性发作需脱离过敏原、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长期管理要环境控制、运动管理和定期随访;小儿特殊人群需根据不同年龄注意相应事项。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可分为吸入型、口服型和静脉用。吸入型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哮喘的长期控制。其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发挥作用。
2.β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β受体激动剂和长效β受体激动剂。短效的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能迅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支气管痉挛,起效快,通常几分钟内就能发挥作用。长效的如沙美特罗,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支气管舒张作用,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但一般不单独使用,需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3.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6个月以上小儿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包括预防白天和夜间的哮喘症状,改善哮喘控制和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它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
4.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同时还有强心、利尿、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大,且不良反应较多,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现在临床应用相对减少,多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
二、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1.脱离过敏原:如果能明确过敏原,应立即让患儿脱离过敏原环境,例如如果是对花粉过敏,在花粉季节尽量避免带患儿去花丛密集处等。
2.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患儿出现哮喘急性发作,首先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吸入,一般每1-2小时可重复使用,根据病情缓解情况决定后续治疗。
3.吸氧:对于有缺氧表现,如口唇发绀等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98%为宜。
4.严重哮喘发作的处理:如果经上述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应及时送医,可能需要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氨茶碱等药物,甚至需要机械通气等治疗。
三、哮喘的长期管理
1.环境控制
室内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勤洗床单、被罩等,减少尘螨的滋生。尘螨是小儿哮喘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室内尘螨数量应控制在低于20-30只/克灰尘。
避免刺激性物质:避免让患儿接触刺激性气体,如香烟烟雾、厨房油烟等,这些刺激性物质容易诱发哮喘发作。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左右,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减少呼吸道刺激,降低哮喘发作风险。
2.运动管理: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运动,但要避免在寒冷、干燥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适当的运动如游泳等有氧运动对改善肺功能有一定好处,但运动前可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预防运动性哮喘发作。
3.定期随访: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可根据患儿的病情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每1-3个月随访一次,根据肺功能检查(如峰流速仪监测等)、症状控制情况等调整药物剂量等。
四、特殊人群(小儿)哮喘治疗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哮喘治疗时,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例如吸入装置的选择,由于婴幼儿配合度差,可能需要使用储雾罐配合气雾剂吸入,以保证药物能有效地到达呼吸道。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婴幼儿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哮喘治疗中,要注重心理疏导,因为哮喘可能会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要鼓励患儿积极面对疾病,同时在学校环境中,要让老师和同学了解患儿的病情,以便在需要时给予帮助,例如在哮喘发作时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等。
3.有特殊病史的小儿:对于有食物过敏等其他过敏病史的小儿,在治疗哮喘时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小儿,要避免使用含有牛奶成分的药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同时在选择治疗药物时也要考虑到可能的交叉过敏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