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等向体表突出形成,发病与腹壁解剖结构薄弱及生活方式致腹压增高有关,表现为体表可触及包块,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可复性择期手术,嵌顿性等紧急手术;腹内疝是腹腔内器官进入自身结构形成的间隙,与先天或后天腹腔内解剖结构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似肠梗阻,诊断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多需手术治疗。
腹外疝: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缺损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常见的有腹股沟疝(包括斜疝和直疝)、股疝、脐疝等,发病部位在腹壁体表相关区域。例如腹股沟疝多发生在腹股沟区,是由于腹股沟区的腹壁存在潜在的薄弱区域,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从该薄弱处突出到皮下形成可复性或不可复性的包块。
腹内疝:是腹腔内器官进入由腹腔内自身结构形成的间隙内所引起的疝。发病部位在腹腔内部,比如小肠系膜裂孔疝是小肠通过肠系膜上的裂孔进入其他间隙,膈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膈肌的缺损进入胸腔等。
解剖结构差异相关因素
腹外疝:主要与腹壁的解剖结构薄弱有关,如婴幼儿脐疝是因为脐环闭锁不全或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腹股沟疝则与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退变,强度降低有关,男性由于腹股沟管解剖结构特点,腹股沟斜疝发病率高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会促使腹外疝的发生,因为腹压增高会推动腹腔内器官向腹壁薄弱区突出。
腹内疝:多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腔内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先天因素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异常孔隙等,后天因素可能是腹部手术等造成腹腔内粘连形成异常间隙,比如术后粘连导致肠管嵌入粘连形成的间隙中引发腹内疝。
临床表现特点
腹外疝:一般表现为体表可触及的包块,腹股沟疝可在腹股沟区发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明显,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可回纳腹腔。部分嵌顿性腹外疝会出现包块不能回纳,伴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腹股沟斜疝嵌顿后,肠管缺血坏死风险增加,疼痛会进行性加重,且可能伴有肠梗阻表现。不同年龄的腹外疝表现有差异,婴幼儿脐疝包块较小,多可在哭闹等腹压增高时突出,安静时可回缩;老年人腹外疝由于腹壁肌肉力量更弱,嵌顿发生率相对较高。
腹内疝: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与肠梗阻症状相似,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因为腹内疝是腹腔内器官进入异常间隙,容易导致肠管梗阻,而由于是腹腔内病变,体表一般无明显包块,诊断相对困难,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等才能明确,不同病因导致的腹内疝引起的肠梗阻表现可能因梗阻部位等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小肠系膜裂孔疝导致的肠梗阻可能有其特定的影像学特征。
诊断方法区别
腹外疝: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直接触诊体表包块,了解包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是否可回纳等情况,一般即可初步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结合超声检查,超声能清晰显示腹壁薄弱区以及突出的疝内容物情况,帮助明确诊断。
腹内疝: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肠梗阻征象,但难以明确腹内疝的具体部位;腹部CT是诊断腹内疝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腹腔内器官的位置异常,发现腹腔内异常的间隙以及疝入的器官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也可用于辅助诊断,尤其是对一些复杂情况的鉴别。
治疗原则不同
腹外疝:对于可复性腹外疝,一般建议择期手术治疗,如疝修补术等,通过手术修复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防止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及嵌顿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腹外疝,需紧急手术,解除嵌顿,处理坏死的疝内容物,并修复腹壁缺损。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有考虑,婴幼儿脐疝多可随生长发育自愈,可暂不手术,观察随访,若2岁后仍未自愈再考虑手术;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大,手术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腹内疝:一旦怀疑或确诊腹内疝,多需手术治疗,因为腹内疝容易导致肠管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并发症,如肠坏死等,手术目的是找到疝入的器官并将其复位,修复异常的解剖结构,解除肠梗阻等情况。手术中需要仔细探查腹腔内的解剖结构,明确疝的类型和原因,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