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的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手术有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非手术主要是抗生素治疗,术后要进行一般护理、饮食调整和康复锻炼,还需防治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不同注意要点。
一、手术治疗
1.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适用情况:多数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可选择此术式,尤其适用于肥胖、腹腔粘连可能性小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能减少对儿童腹腔内环境的干扰,降低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女性患者中,若考虑与妇科疾病鉴别诊断等情况,腹腔镜手术也较为合适。
手术过程: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微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清晰暴露阑尾,将其切除并取出。手术视野清晰,能够更好地处理阑尾周围的炎症组织,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2.开腹阑尾切除术
适用情况:当患者存在严重腹腔粘连、肥胖导致腹腔镜手术操作困难、病情危重不适合腹腔镜手术等情况时采用。对于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开腹手术可以更直接地进行操作,便于处理复杂的粘连情况。在老年患者中,若其基础状况较差,开腹手术相对更易于掌控手术进程,但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二、非手术治疗
1.抗生素治疗
药物选择:一般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且需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的合理性需谨慎把控。在孕妇患者中,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需权衡抗感染治疗和胎儿安全的关系。
治疗原则: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来控制阑尾的炎症,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以确保彻底杀灭细菌,防止炎症复发或转为慢性。
三、术后处理及康复
1.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更频繁地观察其精神状态、伤口情况等,因为儿童对疼痛和病情变化的表达可能不明确。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其心肺功能的变化,防止术后出现心肺并发症。
伤口护理:保持阑尾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搔抓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在女性患者中,要注意伤口位置与妇科区域的关系,防止交叉感染。
2.饮食调整
术后早期: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可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然后再恢复正常饮食。儿童患者的饮食过渡要更加循序渐进,根据其消化能力调整饮食种类和量。老年患者的饮食要易于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道负担。
3.康复锻炼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活动,如床上翻身、坐起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下床行走等。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看护下进行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老年患者的康复锻炼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可先从慢走等轻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
四、并发症的防治
1.术后出血
原因:多因阑尾系膜的结扎线松脱等原因引起。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血管较细,结扎不牢固等情况可能增加术后出血风险。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也可能在术后出现出血情况。
防治:密切观察患者腹腔引流情况及生命体征,若出现腹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表现,应及时进行再次手术止血。
2.切口感染
原因:与手术操作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等有关。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术后护理不当易导致切口感染;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防治:加强伤口护理,如出现切口感染,可加强换药,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3.粘连性肠梗阻
原因:与手术损伤、术后卧床等有关。儿童患者术后胃肠蠕动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过早剧烈活动等也可能导致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且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粘连基础,更易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防治: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对于已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可先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