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常由输卵管结核蔓延而来,有月经异常、下腹坠痛、不孕、全身症状等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生育有影响,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内膜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的一种,常由输卵管结核蔓延扩散而来。
二、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首先侵入人体其他器官(如肺、肠等),然后通过血行传播到达输卵管,再蔓延至子宫内膜。结核分枝杆菌在子宫内膜内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破坏子宫内膜组织。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早期可能出现月经过多,随着病情进展,子宫内膜受到严重破坏,可出现月经稀少甚至闭经。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年轻女性若患病,月经异常可能影响生育计划;老年女性则可能因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月经异常表现不典型但仍需重视。
2.下腹坠痛:患者可感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坠痛,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或结核病灶累及子宫肌层,疼痛可能加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压力大等可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加重下腹坠痛的不适感觉。
3.不孕:由于子宫内膜结核破坏了受精卵着床的场所,常导致女性不孕,这对有生育需求的人群影响较大,无论是年轻未育女性还是有再生育打算的女性,不孕都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4.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全身症状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结核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情况;成年患者则可能因全身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结核病史、家族结核病史以及月经生育史等。对于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有肺、肠等部位结核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结核的风险较高。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有结核感染,但该试验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结核杆菌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或分泌物中的结核杆菌核酸,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高。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若子宫内膜出现异常增厚、回声不均匀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病变,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子宫输卵管造影:能了解输卵管及子宫腔的形态,若输卵管呈串珠样改变或子宫腔有狭窄、变形等,有助于子宫内膜结核的诊断。
4.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等结核病变即可确诊。但对于老年女性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需谨慎操作,避免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正规的抗结核化疗方案,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用药。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和剂量;老年患者则需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子宫内膜破坏严重或合并其他盆腔结核病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决定。
六、对生育的影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对生育的影响:子宫内膜结核可导致不孕,即使通过治疗怀孕,也可能因子宫内膜受损出现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子宫内环境的恢复情况,必要时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措施,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子宫内膜结核多是血行播散所致,常合并其他部位的结核。在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听力损害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