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保守治疗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控制血糖,根据患者情况监测血糖、选择降糖方案;抗感染要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依结果选药;创面处理要早期彻底清创、定期换药;改善微循环可用药或物理治疗;营养支持要保证热量摄入、补充营养物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各有注意事项,需分别考虑其生理特点等进行相应治疗与护理。
一、控制血糖
1.血糖监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或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儿童糖尿病患者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降糖方案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降糖方案。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先尝试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但需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对于血糖较高或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不同性别患者在药物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在选择降糖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同时,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需调整降糖药物的选择及剂量。
二、抗感染治疗
1.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及时进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病原菌及敏感药物,从而针对性选择抗感染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创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足坏疽感染可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为主,成人则可能有多种病原菌感染情况。
2.抗感染药物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一般轻度感染可选用口服抗生素,中重度感染多需静脉应用抗生素。需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同时关注患者病史,如有药物过敏史需避免使用相关过敏药物。
三、创面处理
1.清创:早期彻底清创是关键,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等。清创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进行,对于年老体弱患者需注意操作的轻柔及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评估。不同年龄患者清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更需要在舒适及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清创操作。
2.创面换药:定期进行创面换药,保持创面清洁,促进创面愈合。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换药材料,如生理盐水、康复新液等。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其创面感觉可能减退,换药时需更加注意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四、改善微循环
1.药物应用:可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使用。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物理治疗:如高压氧治疗等,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分压,促进创面愈合。但需考虑患者年龄及基础疾病情况,如儿童进行高压氧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治疗压力等。
五、营养支持
1.热量摄入: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保证充足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等摄入以支持生长。
2.营养物质补充: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B族等对神经修复有帮助的营养素。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种类及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儿童糖尿病足坏疽保守治疗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在药物选择、营养支持等方面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避免使用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的药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需求,清创等操作需更加轻柔以减少对儿童心理和身体的不良影响。
2.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创面愈合能力较差,需更加精心护理创面,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3.女性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女性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血糖控制、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在选择药物及治疗方案时需兼顾女性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可能对月经有影响等情况需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