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分良性和恶性,良性者大小一般2-5厘米、质地软活动度好、伴局部炎症症状;恶性者进行性增大、质地硬活动度差、伴全身症状。超声、CT、MRI检查各有良恶性淋巴结表现。病理活检良性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等,恶性可发现异型细胞等,不同人群淋巴结肿大判断有影响,特殊人群检查需权衡。
一、临床表现特点
良性淋巴结肿大:
大小:一般直径多在2-5厘米左右,通常不会过度增大,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例如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多为中等大小。
质地:质地相对柔软,触感与嘴唇类似,有一定的活动度,与周围组织一般无粘连。以慢性扁桃体炎导致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例,触摸时可感觉到活动度较好的柔软结节。
症状:通常伴随局部组织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疼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多正常或仅有轻度升高。比如牙龈发炎引起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局部牙龈红肿疼痛,淋巴结有轻度压痛。
恶性淋巴结肿大:
大小:往往进行性增大,直径可能超过2厘米,且增长速度较快。像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可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
质地:质地较硬,触感如同鼻尖,活动度差,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例如晚期甲状腺癌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时,淋巴结固定且质地坚硬。
症状: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长期低热、盗汗、消瘦等。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出现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良性淋巴结:超声下表现为淋巴结皮质厚度均匀,髓门结构清晰,淋巴门部血流信号正常。例如慢性淋巴结炎的超声图像显示淋巴结形态规则,皮质厚度无明显异常,髓门可见。
恶性淋巴结:超声表现为淋巴结皮质增厚且不均匀,髓门结构消失,可见异常血流信号,多为周边或内部血流丰富。如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结超声显示皮质增厚,髓门结构不清,血流呈环绕或内部丰富分布。
CT检查:
良性淋巴结:CT上淋巴结大小、形态相对规则,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比如由良性肿瘤引起的区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T显示淋巴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形态规则。
恶性淋巴结:CT可见淋巴结融合成团,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伴有周围组织的侵犯或远处转移灶。例如肺癌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中,可见纵隔内融合的淋巴结团块,与周围组织粘连。
MRI检查:
良性淋巴结:MRI信号相对均匀,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以结核性淋巴结炎为例,MRI显示淋巴结信号较均匀,强化程度适中且均匀。
恶性淋巴结:MRI信号不均匀,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发现淋巴结外侵犯情况。如转移性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在MRI上表现为淋巴结信号不均,强化不均匀,且可能侵犯周围血管等结构。
三、病理活检
良性淋巴结病变:
穿刺活检:可获取淋巴结组织,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结构一般保存完整。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穿刺活检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手术切除活检:对于较大的良性淋巴结或难以通过穿刺明确性质的淋巴结,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可明确为炎性增生等良性病变,组织学上有典型的炎症修复表现。
恶性淋巴结病变:
穿刺活检:能发现异型细胞,如淋巴瘤患者的穿刺活检可见大量异常的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等;癌转移淋巴结穿刺可见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与原发癌的细胞形态有相似之处。
手术切除活检:完整切除淋巴结后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类型、分级等。例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手术切除淋巴结后,病理可发现里-施细胞等典型的病理特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淋巴结肿大的判断上有一定影响。比如儿童的良性淋巴结肿大多与感染相关,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颈部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而老年人恶性淋巴结肿大的概率相对较高,需更谨慎排查肿瘤性疾病。长期吸烟的人群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时,要考虑肺癌转移的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淋巴结肿大,需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儿童进行病理活检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活检方式,以最小的创伤获取准确的诊断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