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阑尾炎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由阑尾管腔阻塞致细菌感染加重引起,阑尾明显肿胀、有脓性渗出等病理表现,有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及右下腹压痛等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后多建议手术治疗,及时手术预后较好,延误治疗会有不良预后,儿童和老年患者术后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
化脓性阑尾炎也被称为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属于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它主要是由于阑尾腔受到阻塞后,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阑尾壁全层发生化脓性炎症改变。
二、病因
1.阑尾管腔阻塞:这是引发化脓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原因。阑尾管腔细,容易被粪石、食物残渣、寄生虫等堵塞。例如,粪石是较为常见的堵塞物,当它长时间滞留在阑尾管腔时,会引起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阑尾管腔阻塞的原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淋巴滤泡增生导致阻塞,而成年人则更多见粪石堵塞。
2.细菌感染:当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会在腔内繁殖,分泌毒素,损伤阑尾黏膜,进而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或直接侵入等方式感染阑尾。
三、病理表现
阑尾明显肿胀,浆膜面充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镜下可见阑尾黏膜溃疡面扩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阑尾壁各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脓肿,腔内可有积脓。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的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初始疼痛部位不确切,当炎症刺激壁层腹膜时,疼痛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加剧,化脓时疼痛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腹痛起始就较局限于右下腹,而老年患者由于反应较迟钝,腹痛可能不典型。
胃肠道症状:发病初期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一般程度较轻。有的患者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炎症较重,体温可升高至39℃甚至更高,同时可伴有乏力、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化脓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反跳痛:当医生按压右下腹后迅速抬手时,患者会感到疼痛加剧,这是腹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
腹肌紧张:阑尾化脓时,炎症刺激壁层腹膜,可引起局部腹肌紧张,儿童由于腹壁较薄,腹肌紧张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也应注意观察。
五、诊断
1.体格检查:依据上述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可高达80%-90%以上,这是因为感染导致体内炎症反应激活,白细胞增多以对抗感染。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有时能看到阑尾腔内的粪石等堵塞物,还能了解阑尾周围有无渗出等情况,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因为它避免了X线辐射的影响。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化脓性阑尾炎以及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六、治疗
一旦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即阑尾切除术。手术可以迅速去除病变的阑尾,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阑尾穿孔、腹膜炎等。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等特殊情况,可考虑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后复发风险较高。在手术前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选择针对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
七、预后
及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经过妥善的术后护理,多数患者可以顺利康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导致出现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会相对较差,可能会出现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术后恢复需要更精心的护理,要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