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病因复杂,表现为风团及血管性水肿,依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需除病因、对症,儿童及女性用药有特需;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经飞沫传播,有前驱期及出疹期表现,依流行病学史等初诊,需实验室确诊,治疗多对症支持,孕期风疹需重视。
一、病因方面
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常见因素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某些化学物质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内分泌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内科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病因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荨麻疹可能与感染关系更密切,女性在月经前期或妊娠期因内分泌改变可能更容易出现荨麻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频繁接触过敏原等情况会增加荨麻疹发生风险。有基础内科疾病的患者更易受相关疾病影响引发荨麻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风疹患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儿童多见,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易导致风疹传播,未接种过风疹疫苗的人群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方面
荨麻疹: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通常突然发生,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性损害,境界清楚,伴有瘙痒,数小时内风团可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呈反复发生的特点。血管性水肿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风团同时出现,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表现为局部肿胀,肤色正常或轻度发红,一般不痒或仅有轻度灼热感。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荨麻疹症状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依赖家长观察其皮肤表现及是否因瘙痒而哭闹等情况。女性在月经期前后发作的荨麻疹,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表现可能有一定规律性。
风疹:
症状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约1-2天,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出疹期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有时可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感染风疹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如发热更高、上呼吸道症状更明显等。女性在孕期感染风疹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
三、诊断方面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及不同程度的瘙痒,再结合风团消退迅速等特点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血清学检查等辅助判断病因,但主要依靠临床特征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因表达能力问题,需更细致观察皮肤表现。
风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接触风疹患者等)、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典型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可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等。儿童风疹诊断时需结合其发病情况及接触史等综合判断,女性在孕期怀疑风疹感染时需特别重视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四、治疗方面
荨麻疹: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首先应尽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是常用药物,可缓解瘙痒和减轻风团症状。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及剂量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女性在孕期使用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风疹: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隔离休息,发热期间多饮水,注意休息。有发热、头痛等症状时可给予对症处理,如使用退热药物等。由于风疹是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风疹患者护理时要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等,女性孕期若怀疑风疹感染需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