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因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的妇科疾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异常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青春期、围绝经期患者及一般治疗,特殊人群青春期女性要关注心理状态及监测HPOA恢复,围绝经期女性要重视定期妇科检查及考虑全身影响。
一、定义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而非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引起。
二、发病原因
(一)年龄因素
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卵泡发育异常,排卵不规律,从而引起功血。例如,青春期女性的HPOA调节功能不稳定,可能出现雌激素水平波动,使得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增生,引发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排卵稀少或不排卵,雌激素分泌量波动较大,子宫内膜失去周期性调节,容易发生功血。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会影响HPOA的调节功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功血的发生风险。比如,一些学生备考期间、职场女性工作压力大时,可能出现功血症状。
过度劳累:身体过度劳累会干扰HPOA的正常功能,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调节,进而引发子宫出血。
(三)病史因素
既往有内分泌疾病史: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会影响激素的代谢和平衡,间接影响HPOA,增加功血发生几率。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功血。
三、临床表现
(一)月经周期异常
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可能表现为频繁的阴道出血。
月经周期延长:长于35天,月经间隔时间过长,但经期可能正常或异常。
月经周期紊乱:周期时长时短,没有规律可循。
(二)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过多:月经量明显多于正常月经,可能超过80ml,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甚至可能导致贫血。
月经量过少: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但周期可能基本正常。
不规则阴道出血: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点滴出血或少量出血,或者月经结束后又有出血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以及既往的健康状况、精神压力情况、生活方式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
(三)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通过B超观察子宫和卵巢的形态、结构,了解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病变。例如,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是否均匀,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激素测定:检测性激素六项等激素水平,了解HPOA的功能状态。如测定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等,判断内分泌是否紊乱。
诊断性刮宫:对于年龄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子宫内膜病变可疑的患者,可行诊断性刮宫,既可以止血,又可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青春期患者
以止血、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为主。首先采用药物止血,如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等药物,然后通过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来调整HPOA功能,促进正常排卵。
(二)围绝经期患者
治疗目的主要是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一般先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孕激素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切除术等。
(三)一般治疗
包括纠正贫血,给予铁剂等补血药物,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等,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由于青春期HPOA未成熟,心理因素对月经影响较大,应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紧张压力,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其HPOA的发育和功能恢复情况。
(二)围绝经期女性
要重视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功血症状的围绝经期女性,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卵巢功能衰退带来的全身影响,如骨质疏松等问题,可适当补充钙剂等。
总之,功能性子宫出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妇科疾病,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病情况和表现有所不同,通过详细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