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典型症状有突然发热、全身症状、皮疹、出血倾向等重症登革热有严重出血、休克、其他重要脏器损害等一般治疗需隔离、休息、给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饮食对症治疗包括物理降温退热、选合适药物止痛、根据出血程度止血重症登革热需抗休克、止血及其他脏器功能支持、监测护理诊断和治疗需专业医生综合判断患者及家属要配合。
一、登革热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发热:通常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至39~40℃,部分患者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持续2~7天左右。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相对不典型,需密切关注。
2.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全身乏力明显,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患者在出现全身症状时可能表达不清,需通过观察其精神状态、活动情况等综合判断。
3.皮疹:发热期或热退后,患者皮肤可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等。皮疹一般首先出现在躯干,然后向四肢、头面部扩散,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皮肤瘙痒。
4.出血倾向:病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等,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儿童患者由于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表现可能相对更需警惕,若出现明显出血倾向需及时就医评估。
(二)重症登革热症状
1.严重出血:除上述一般出血表现加重外,可出现消化道大量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儿童发生颅内出血时可能出现哭闹不安、嗜睡等非典型表现,需紧急处理。
2.休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儿童休克时还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3.其他重要脏器损害:如出现肝炎表现,可伴有肝功能异常、黄疸等;出现心肌炎时,可有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等表现;出现脑水肿时,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昏迷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脏器损害的表现上可能因自身生理特点而有所差异。
二、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隔离:患者需进行隔离,一般应隔离至病程第7天,以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做好隔离能有效避免在儿童群体中传播扩散。
2.休息:发热期间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年龄较小的儿童更需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有利于身体恢复。
3.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注意营养的补充,保证热量、蛋白质等的合理摄入,但要避免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
(二)对症治疗
1.退热: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儿童患者优先选择非药物的物理降温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退热药物,当体温过高(如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需谨慎评估后再考虑是否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2.止痛:对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合适的对症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止痛药物。
3.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根据出血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儿童患者出血时更需谨慎用药,密切观察出血变化情况。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1.抗休克治疗:迅速补充血容量,可使用平衡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儿童患者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补液时需严格计算补液量和速度,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导致不良后果。
2.止血及其他脏器功能支持:对于严重出血患者,积极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可考虑输血等治疗;对于出现重要脏器损害的患者,如出现肝功能损害需进行保肝治疗,出现心功能不全需进行相应的心功能支持治疗等,针对不同脏器损害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儿童患者各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治疗时需更加精细和谨慎。
3.监测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加强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需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儿童患者的护理更需细致入微,如定期翻身防止压疮、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等。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