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引发因素包括外源性病原体(性传播及其他外源性病原体感染)、内源性病原体(阴道菌群失调)、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手术消毒不严、术后卫生不佳)、经期卫生不良(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性生活)、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阑尾炎、腹膜炎蔓延)及其他因素(机体抵抗力下降、既往盆腔炎病史)
一、病原体感染
(一)外源性病原体
1.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若有不洁性生活史,感染此类病原体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在15-24岁的女性,由于性器官相对娇嫩且性行为较为频繁,更容易遭受性传播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盆腔炎。
2.其他外源性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可经外阴、阴道侵入引发感染。当女性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时,这些病原体就有可乘之机,例如长期不更换卫生巾、不清洗外阴等情况,会导致外阴阴道局部病原体滋生,进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二)内源性病原体
1.阴道菌群:阴道内原本存在的菌群,如厌氧菌、需氧菌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失调。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可能会趁机繁殖并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流产后或产后,身体抵抗力较弱,阴道菌群的平衡易被打破,此时内源性病原体就容易引发感染。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一)手术消毒不严格
1.常见手术类型: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在这些宫腔内手术过程中,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者手术环境不符合无菌要求,就会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引发感染,进而导致盆腔炎。例如,刮宫术是一种有创的宫腔操作,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病原体很容易通过手术创口进入盆腔,引起炎症反应。
(二)术后个人卫生不佳
1.术后护理不当:术后如果女性不注意个人卫生,如过早进行性生活、不勤换内裤等,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术后女性的身体处于相对虚弱且子宫口尚未完全闭合的状态,此时外界的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盆腔,引发盆腔炎。比如,术后过早性生活,会使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进入阴道,然后上行感染盆腔,导致盆腔炎的发生。
三、经期卫生不良
(一)使用不洁卫生巾或卫生棉条
1.卫生巾质量问题:女性在月经期间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卫生巾或卫生棉条,这些产品可能携带较多的病原体,在月经血流的环境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容易引发盆腔感染。例如,一些劣质卫生巾的透气性差,会导致局部潮湿,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加盆腔炎的发病风险。
(二)经期性生活
1.性生活对经期的影响:月经期间进行性生活,会使细菌更容易逆行感染,通过子宫颈进入盆腔,引发盆腔炎。月经期间女性的子宫内膜处于脱落状态,子宫颈口也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性生活会破坏生殖道的自然防御屏障,让病原体有可乘之机,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一)阑尾炎
1.炎症蔓延机制:阑尾与女性生殖器官相邻,当阑尾炎发作时,阑尾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阑尾的炎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物质会逐渐扩散,波及到盆腔的生殖器官,导致盆腔组织的炎症反应。例如,急性阑尾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能会累及右侧的输卵管、卵巢等器官,引发盆腔炎。
(二)腹膜炎
1.与盆腔的关系:腹膜炎是发生在腹膜的炎症,当腹膜炎存在时,炎症也可通过直接蔓延的方式影响盆腔器官,导致盆腔炎。腹膜与盆腔器官的组织关系密切,腹膜炎产生的炎症物质会逐渐波及到盆腔,引起盆腔的炎症病变。比如,弥漫性腹膜炎时,炎症可能会累及盆腔的子宫、附件等结构,引发盆腔炎。
五、其他因素
(一)机体抵抗力下降
1.不同人群的抵抗力差异:例如,年老体弱的女性由于自身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盆腔炎。另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女性,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也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病几率。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阴道内的糖原含量升高,有利于念珠菌等病原体的生长,从而容易引发生殖道感染,进而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
(二)既往盆腔炎病史
1.复发风险:有过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盆腔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没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这是因为既往盆腔炎发作后,盆腔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粘连,局部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再次受到病原体的感染。例如,曾经患过盆腔炎的女性,在身体抵抗力稍有下降时,如劳累、月经期等,就可能再次引发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