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正常共生,菌群失调等致感染。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婴幼儿、阴道环境改变女性及长期住院用广谱抗生素或有侵袭性操作者。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局部和全身治疗,还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注意局部卫生来预防。
一、白色念珠菌感染是什么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并不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环境改变等因素导致菌群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
(一)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由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容易遭受白色念珠菌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可出现口腔念珠菌病、食管念珠菌病等多种感染表现。
婴幼儿: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侵袭,常见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膜,即“鹅口疮”。
女性阴道环境改变时:长期使用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情况可改变阴道内环境,使阴道局部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等。
长期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接受侵袭性操作的患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侵袭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等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侵入人体的途径,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观察
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不易擦拭,强行擦拭后可见潮红糜烂面,患儿可能出现拒食、哭闹等表现。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有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等表现。
深部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性肺炎,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念珠菌性败血症则可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黏膜刮屑等进行涂片,经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涂片后镜检,若发现假菌丝或芽孢,有助于诊断白色念珠菌感染。例如,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断中,取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发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初步诊断。
真菌培养:将病变部位的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有白色念珠菌生长可明确诊断,同时还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
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一)局部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可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然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婴幼儿鹅口疮常用此方法治疗,通过改变口腔内的酸碱度,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选用咪康唑栓剂、克霉唑栓剂等局部抗真菌药物放入阴道,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缓解症状。
(二)全身治疗
免疫力低下患者:对于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除局部治疗外,还需要使用全身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氟康唑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但此类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婴幼儿患者: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一般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如上述的口腔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全身抗真菌药物,除非病情严重必须使用时,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四、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预防
(一)增强免疫力
健康人群: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免疫力低下人群:对于艾滋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生活环境清洁。
(二)注意局部卫生
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婴幼儿口腔和外阴的清洁卫生,喂奶后可给婴幼儿喂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勤换尿布,保持外阴干燥清洁。
女性: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维持阴道内环境稳定。
住院患者: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侵袭性操作的不必要使用,对于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等的患者,要做好局部护理,定期更换导管等,预防白色念珠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