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分古典和埃尔托生物型且埃尔托是主要菌株,菌体短小呈弧形等,耐碱不耐酸,经水和食物传播,致病机制是产肠毒素致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有急性腹泻、脱水、恢复期,诊断靠流行病学等,预防包括控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霍乱病毒的基本信息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弧菌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两个生物型,其中埃尔托生物型是目前引起霍乱流行的主要菌株。
二、霍乱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霍乱弧菌菌体短小,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无芽孢,具有一端单鞭毛,运动活泼。该菌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这也是常用碱性蛋白胨水进行霍乱弧菌富集培养的原因。
三、霍乱病毒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水是霍乱弧菌传播的重要媒介。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如果人们饮用或接触了被污染的水,就容易感染霍乱。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缺乏完善供水和污水净化系统的地区,水源一旦被霍乱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就会导致疾病的传播流行。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通过饮用污染水而感染,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可能病情发展较快;成年人如果接触污染水的机会多,也有较高感染风险。
2.经食物传播: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如被污染的海鲜、蔬菜等,如果没有经过彻底煮熟就被食用,其中的霍乱弧菌就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果有食用不洁食物的情况,都可能面临感染风险,比如经常在外就餐、食用街边小摊不洁食物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霍乱病毒的致病机制
霍乱弧菌到达小肠后,依靠其菌毛等结构附着在小肠黏膜表面,然后产生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是引起霍乱患者剧烈腹泻和呕吐的主要致病物质。它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从而引起严重的腹泻,使患者出现剧烈的水样泻,如米泔水样便,同时伴有呕吐,进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的人群感染后,由于身体的生理状况不同,对脱水等并发症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儿童因为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相对较高,脱水症状可能发展更快更严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电解质调节等功能下降,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
五、霍乱的临床表现
1.急性腹泻期:多为突然起病,以剧烈腹泻开始,无发热、腹痛或仅有轻度腹痛,排便次数频繁,起初为泥浆样或水样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便,每天排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频繁腹泻导致脱水更快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表现;成年人可能会较早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相关症状。
2.脱水期:由于大量腹泻和呕吐,患者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口渴、声音嘶哑、尿量显著减少等。严重脱水者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不同性别患者在脱水期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如果处于生理期,脱水可能对身体的影响在电解质平衡等方面可能有更复杂的情况需要关注。
3.恢复期:经过及时补液等治疗后,患者脱水症状逐渐改善,腹泻次数减少,体温、血压等逐渐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在恢复期仍有乏力等表现,需要一段时间恢复体力。
六、霍乱的诊断与预防
1.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粪便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阴性弧菌,或通过粪便培养分离出霍乱弧菌等方法进行确诊。不同年龄患者的粪便检查结果可能在细胞等指标上有一定差异,但诊断的核心依据是霍乱弧菌的检出。
2.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霍乱患者和带菌者,对患者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传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隔离措施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合适的安排,儿童患者的隔离需要考虑其生活需求和心理安抚等;对于带菌者,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监测。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物在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不被霍乱弧菌污染,教育公众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食物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需要遵循这些食品卫生要求,比如经常外出旅游的人群更要注意目的地的食品卫生情况。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霍乱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但疫苗保护效果有一定期限,且不同年龄人群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可能不同。儿童接种疫苗需要考虑其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老年人接种疫苗前需要评估身体基础健康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