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其病原学特征为志贺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四群,D群流行率高,靠内外毒素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夏秋季为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及四类临床分型;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原则是抗菌治疗选喹诺酮类(部分人群禁用)等,对症治疗,慢性菌痢延长疗程并加强营养;特殊人群有用药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细菌性痢疾的定义与病原学特征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spp.)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志贺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荚膜,按抗原结构分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其中D群宋内志贺菌在我国流行率最高,B群福氏志贺菌次之。病原菌通过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内毒素破坏肠黏膜屏障,外毒素(志贺毒素)可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和溃疡形成。
二、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急性期患者排菌量最大,恢复期患者和慢性带菌者可持续排菌数周至数月。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生活接触传播。常见传播场景包括食用未煮熟的污染食物(如凉拌菜)、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接触患者排泄物后未洗手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0%~70%。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症状更严重。
4.流行季节:我国细菌性痢疾发病高峰为夏秋季(6~9月),与气温升高、苍蝇密度增加、食物易腐败有关。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突发畏寒、发热(体温38~40℃)、腹痛、腹泻,初为稀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
2.临床分型:
2.1.急性普通型: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程1~2周。
2.2.急性轻型:症状轻微,仅有低热、稀便或黏液便,无脓血,病程3~7天。
2.3.急性重型:起病48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休克等中毒症状,肠穿孔或肠出血风险高,病死率可达10%~20%。
2.4.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粪便培养持续阳性,多见于营养不良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1.流行病学史:夏秋季发病,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史。
1.2.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1.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为确诊金标准。
2.鉴别诊断:需与阿米巴痢疾(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大肠杆菌)、急性胃肠炎(无黏液脓血便,粪便培养阴性)等鉴别。
五、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或阿奇霉素。
2.对症治疗: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腹痛剧烈者可使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脱水者需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3.慢性菌痢治疗:需延长抗菌疗程至2~4周,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5岁以下儿童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因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急性重型菌痢患儿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肠穿孔和肠出血。
2.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用药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喹诺酮类药物和四环素类,可选用头孢曲松或阿奇霉素,用药期间需监测胎儿情况。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感染后易发展为慢性菌痢,需延长抗菌疗程并加强免疫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与健康管理
1.控制传染源: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餐饮从业人员需治愈后返岗。
2.切断传播途径:
2.1.饮食卫生:不食用生冷食物,肉类需彻底煮熟,餐具定期煮沸消毒。
2.2.饮水卫生:饮用煮沸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不饮用生水。
2.3.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需戴手套。
3.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预防性用药(如环丙沙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