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传播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致胎儿患多种先天性疾病及产时感染;水平传播有密切接触(家庭内、性接触)、飞沫、医源性(输血、器官移植)传播;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及特点不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易感染且多隐性感染,免疫低下儿童病情重,孕妇感染对胎儿影响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严重。
一、垂直传播
1.宫内感染
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研究表明,孕妇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时,胎儿宫内感染率约为30%-40%;复发性感染时,胎儿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风险。胎儿在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能会出现生长受限、小头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智力低下等多种严重的先天性疾病。例如,一些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宫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发育指数可能低于正常儿童,并且眼部病变如脉络膜视网膜炎会影响视力。
2.产时感染
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母亲产道分泌物中的巨细胞病毒而感染。这种感染相对宫内感染的危害程度可能相对轻一些,但也不可忽视。有研究显示,产时感染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或者其他轻度的感染表现,但也有部分婴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成为病毒携带者。
二、水平传播
1.密切接触传播
家庭内密切接触:在家庭环境中,儿童之间容易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巨细胞病毒。比如,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的场所,儿童之间通过共用玩具、餐具、亲密接触等方式传播。一项针对幼儿园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密切接触的儿童群体中,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例如,两个儿童如果有长时间的手部接触,其中一个携带病毒,就很容易通过手-口、手-眼等途径将病毒传播给另一个儿童。
性接触传播:成人之间的性接触也是巨细胞病毒水平传播的途径之一。在性活跃的人群中,如果一方感染了巨细胞病毒,通过无保护的性接触,另一方感染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在性传播疾病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相对较高,这与性接触传播有关。
2.飞沫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巨细胞病毒的飞沫。易感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感染巨细胞病毒。例如,在医院的病房中,如果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其周围的医护人员或者同病房的患者在近距离接触时,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不过,飞沫传播在巨细胞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相对不是主要的,但在特定的密闭环境中,如医院病房等,也需要引起重视。
3.医源性传播
输血传播:输入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会导致感染。在输血前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巨细胞病毒筛查,就可能发生医源性感染。例如,一些大型的输血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虽然目前输血前的筛查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有极少量的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制品可能会漏检,从而导致受血者感染。
器官移植传播:接受巨细胞病毒阳性供体的器官移植后,受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很高。因为移植后的受者往往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巨细胞病毒的侵袭。研究发现,器官移植受者在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一旦感染,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会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和受者的预后。
三、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特点
1.儿童群体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在托儿所等集体生活环境中,感染风险较高。例如,1-5岁的儿童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多数为隐性感染,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成为病毒携带者,可长期排出病毒,继续传播给其他儿童。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先天性免疫缺陷儿童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会出现多器官受累的情况,如肺炎、肝炎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2.孕妇群体
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影响较大。孕妇在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无论是原发性感染还是复发性感染,都需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对于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需要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监测胎儿是否有宫内感染的迹象,如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有结构异常等。而对于复发性感染的孕妇,虽然胎儿感染风险相对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进行必要的产前监测。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放疗后,以及器官移植受者等,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情进展迅速且严重。艾滋病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能会出现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严重的眼部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恶性肿瘤患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巨细胞病毒,可能会加重病情,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