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原体引起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母婴及气溶胶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不同特点儿童病情变化快孕妇要关注胎儿影响老年易出并发症预防需防鼠灭鼠避免接触传染源个人防护及接种疫苗。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一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种类:引发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有汉坦病毒等。不同的汉坦病毒引发的出血热在临床特点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例如汉坦病毒属中的汉滩病毒、汉城病毒等均可导致出血热相关疾病。
2.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传播。鼠类可通过唾液、尿液、粪便排出病毒,人类接触了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环境、食物等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另外,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比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通风不良的场所,人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就可能被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患病。
气溶胶传播:在实验室内处理被感染的实验动物时,如果操作不当,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也可能造成工作人员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多突然起病,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患者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还可能伴有烦躁、谵妄、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尿量减少等情况。
3.少尿期:多发生在病后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严重者可出现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此期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等,还可能有出血倾向加重,如皮肤瘀斑增多、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等。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进入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后9-14天,尿量开始增多,由少尿期的尿量逐渐增加至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此期若补液不当或继发感染等,可能会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5.恢复期: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出血热后,由于其免疫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在护理方面,要密切监测儿童的体温、尿量等变化,因为儿童对脱水等情况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尿量减少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处理。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孕妇患者:孕妇感染出血热后,除了要关注自身的病情进展外,还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的生长、胎心等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尽量采取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来控制孕妇的病情。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感染出血热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肾功能不全加重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的身体状况评估,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在生活环境中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封堵鼠类可能进出的孔洞,使用灭鼠药等方法控制鼠类数量,这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措施之一。例如在居民区、农田等区域定期开展灭鼠活动,可有效减少鼠类携带病毒的机会。
2.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在处理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时要做好防护,如佩戴手套等。在野外活动时,要注意远离鼠类可能活动的区域,尤其是在出血热高发地区。
3.个人防护:在进入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场所时,如仓库、农田等,要穿长袖衣物、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另外,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不饮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
4.疫苗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出血热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如从事鼠类相关工作的人员(如疾控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农田工作人员等)应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完成基础免疫等接种步骤,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出血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