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的统称,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发病因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而异,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有别,诊断靠体格检查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婴幼儿脐疝多先天性,成人脐疝多后天因素致,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等,婴幼儿脐疝多可观察自愈,成人脐疝多需尽早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疝气:是对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这种情况的统称。疝气可发生在多个部位,比如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
脐疝:是疝气的一种特定类型,它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主要发病部位就是脐部,是因为脐环没有闭锁或者在出生后脐环再次裂开,导致腹腔内组织向外突出形成。
二、发病原因差异
疝气:
先天性因素:一些婴幼儿的疝气可能与先天性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像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就容易引发腹股沟斜疝。对于男性胎儿来说,睾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要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若鞘状突在出生后未闭合,腹腔内容物就可能由此突出形成疝。
后天性因素:老年人肌肉组织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再加上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容易引发腹股沟直疝等疝气;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存在缺损等情况,也可能使腹腔内容物从切口部位突出形成切口疝等。另外,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相对较高,也是疝气的高发人群之一,其发病是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的结果。
脐疝:
婴幼儿脐疝:多为先天性,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婴儿啼哭、咳嗽、腹泻等导致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一般来说,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发育相对更不完善,发生脐疝的几率相对较高。
成人脐疝:相对较少见,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往往与妊娠、肥胖、腹腔内肿瘤等导致腹内压增高有关,同时成人脐环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组织强度减弱,在腹内压增高情况下促使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脐疝。
三、临床表现不同
疝气:
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起初肿块较小,仅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而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肿块一般呈半球形,不进入阴囊,平卧时肿块多能自行回纳,极少发生嵌顿。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且容易嵌顿,嵌顿后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疼痛,还可能伴有急性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主要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有肿块突出,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可有腹部牵拉感,伴有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症状,若发生嵌顿也会出现相应的急腹症表现。
脐疝:
婴幼儿脐疝:通常为直径1-2厘米左右的半球形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呈微青色,安静时肿物可缩小或消失。一般不会引起患儿其他严重不适,个别可能会有消化不良、哭闹不安等情况,但很少发生嵌顿。
成人脐疝:疝块通常较小,患者站立或用力时脐部有半球形肿物突出,平卧休息时可回纳。由于成人脐疝发生嵌顿和绞窄的机会较多,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区别
诊断:
疝气:主要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医生可触及腹股沟等部位的肿块,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基本可以初步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会借助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疝内容物的情况,比如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疝囊内的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嵌顿等情况。
脐疝:婴幼儿脐疝通过体格检查看到脐部突出的肿物一般就能明确诊断;成人脐疝除了体格检查外,也可能需要结合超声等检查来排除其他病变导致的腹部肿物情况,以明确是脐疝引起。
治疗:
疝气:
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幼儿的腹股沟斜疝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自行闭锁而自愈,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等进行保守治疗,但要密切观察。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佩戴疝气带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一般情况较好、符合手术指征的疝气患者多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比如腹股沟疝常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利用人工补片来加强腹壁强度,减少复发几率。
脐疝:
婴幼儿脐疝:多数可在2岁内随着腹壁肌肉发育逐渐强壮而自愈,所以2岁以内的婴幼儿脐疝可采取保守观察,尽量避免让婴儿长时间哭闹、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
成人脐疝:由于成人脐疝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疝囊,缝合修补脐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