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准备)、选择麻醉方式、手术操作(切口选择、进入腹腔、寻找阑尾、处理阑尾系膜、处理阑尾根部、关闭腹腔)及术后注意事项(一般监护、饮食与活动、切口护理、抗感染治疗)等步骤,各步骤需按规范进行以确保手术顺利及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特别关注。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生命体征等;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要评估患者的腹部体征,明确阑尾炎症的程度,如有无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炎症程度;凝血功能检查可预防术中出血;心电图检查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病史患者尤为重要,评估心脏情况;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阑尾的位置、形态及周围有无脓肿等情况。
2.肠道准备
一般术前禁食禁水,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肠道准备,单纯性阑尾炎一般不需要严格的肠道清洁,但对于化脓、穿孔性阑尾炎,为减少肠道内细菌污染,可在术前适当给予肠道抗生素准备,如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影响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常用麻醉方式
一般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手术时间不是过长的患者,能较好地控制手术区域的痛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便于与术者沟通。全身麻醉适用于病情较复杂、儿童患者或患者对硬膜外麻醉不耐受等情况,能保证患者在术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手术操作更顺利。
三、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一般选择右下腹麦氏切口(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对于肥胖患者或阑尾位置较高、炎症较重可能有周围粘连的患者,可选择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或旁正中切口等。儿童患者可根据阑尾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通常也可采用麦氏切口或右下腹横切口,横切口相对美观,对儿童术后心理影响较小。
2.进入腹腔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依次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膜进入腹腔。在切开腹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腹腔内肠管等组织。
3.寻找阑尾
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触诊寻找阑尾。正常阑尾位于右髂窝内,若阑尾位置变异,如高位阑尾(位于肝下)、盆腔阑尾等,要仔细探查。在寻找阑尾过程中,要避免暴力牵拉肠管,防止肠管损伤。若腹腔内有脓液等炎性渗出物,要及时用吸引器吸净,以利于显露阑尾。
4.处理阑尾系膜
用阑尾钳夹住阑尾尖端,提起阑尾,找到阑尾系膜,用血管钳分离系膜,对于较粗的系膜,可采用双重结扎后切断系膜,确保系膜处理彻底,防止术后系膜血管出血。在分离系膜时要注意保护回结肠血管等重要血管,避免损伤。
5.处理阑尾根部
在距盲肠0.5cm左右处用阑尾钳轻轻钳夹阑尾根部,用丝线结扎阑尾根部,然后在结扎线远侧0.5cm处用血管钳钳夹后剪断阑尾。也可采用阑尾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根部,即围绕阑尾根部在盲肠壁上做一荷包缝合,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合内并打结,可减少术后阑尾残端瘘的发生。对于穿孔性阑尾炎,要注意清除腹腔内的脓液及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保持腹腔清洁。
6.关闭腹腔
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吸净冲洗液。然后逐层关闭腹腔,先缝合腹膜,再依次缝合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皮下组织和皮肤。儿童患者缝合时要注意采用较细的缝线,减少组织损伤和术后瘢痕形成。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护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要注意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术后感染等情况。
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如有无腹痛复发、腹胀等情况,判断有无术后腹腔残余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
2.饮食与活动
术后禁食期间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水电解质平衡。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儿童患者术后进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调整饮食。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尽早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1-2天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恢复,减少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要注意活动量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情况。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换药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若发现切口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预防切口感染。
4.抗感染治疗
根据阑尾炎症程度及术中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1-3天,对于化脓、穿孔性阑尾炎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要注意儿童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