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液包括鞘膜积液,定义为体腔内异常液体积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等有关,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治疗分非手术观察和手术;小儿疝气常见腹股沟疝,因先天性薄弱区致腹腔器官突出,表现为可复性包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治疗分非手术观察和手术嵌顿需急诊。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一)小儿积液
1.定义:小儿积液通常指体腔内异常液体积聚,常见的有鞘膜积液等。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形成囊肿。以睾丸鞘膜积液为例,正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衡时,液体积聚。
2.发病机制: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鞘状突未闭合等。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通常在出生前后闭合,若闭合不全,腹腔液体可流入鞘膜腔形成积液,不同年龄段小儿发病机制可能有差异,新生儿期鞘状突未闭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小儿疝气
1.定义:小儿疝气常见的是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
2.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性解剖因素,腹股沟区存在潜在的先天性薄弱区,即鞘状突未闭或腹股沟管发育不完善。当小儿腹内压增高时,如哭闹、咳嗽等,腹腔内器官(多为肠管等)可经薄弱区突出至皮下形成疝气。
二、临床表现
(一)小儿积液
1.鞘膜积液
症状表现:多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交通性鞘膜积液可在平卧时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增大。积液量少时可能无明显不适,积液量较多时可伴有坠胀感。新生儿期鞘膜积液需关注其大小变化及是否进行性增大,婴儿期鞘膜积液若较大可能影响活动及心理发育(如因外观差异产生心理负担)。
体征:阴囊或腹股沟区可触及囊性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时积液为清亮液体,光线可透过)。
(二)小儿疝气
1.腹股沟疝
症状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是典型表现,常在哭闹、站立、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回纳腹腔。婴儿疝气可能表现为哭闹时腹股沟区隆起包块,安静或平卧后消失。较大儿童疝气可自述腹股沟区坠胀等不适,且疝内容物若发生嵌顿,会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嵌顿时间长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不同年龄小儿嵌顿风险不同,婴幼儿由于组织较柔软,嵌顿后处理相对复杂。
体征:腹股沟区可触及可回纳的包块,当发生嵌顿时,包块固定、质地变硬,伴有压痛,患儿可能出现拒按、哭闹加剧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一)小儿积液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阴囊或腹股沟区外观,触诊判断肿块性质,透光试验是初步筛查鞘膜积液的常用方法,阳性基本可提示鞘膜积液,但需与睾丸肿瘤等鉴别,睾丸肿瘤透光试验阴性。
2.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情况,能准确测量积液量,还可鉴别积液性质,区分是单纯鞘膜积液还是合并其他病变,对小儿鞘膜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对判断交通性鞘膜积液的鞘状突未闭情况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小儿超声检查操作需注意固定患儿,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
(二)小儿疝气
1.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股沟区,观察有无包块及包块的可复性等。对于怀疑嵌顿疝的患儿,要仔细触诊包块质地、有无压痛,同时需检查腹部情况,了解有无肠梗阻表现。
2.超声检查:超声可辅助诊断腹股沟疝,能发现腹股沟区的异常通道及疝内容物情况,对判断疝内容物是否发生嵌顿、缺血等有帮助,对于较小的婴儿,超声检查可在不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情况下明确疝的相关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一)小儿积液
1.非手术治疗:部分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可先观察,定期复查,观察积液量变化及鞘状突闭合情况。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小儿腹内压过度增高,如减少哭闹等,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更需密切观察,因为其鞘状突闭合可能性相对更低龄足月儿更需谨慎处理。
2.手术治疗:若鞘膜积液较大,或观察至1岁仍未自行吸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手术时机选择要综合考虑小儿年龄、积液情况等,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需遵循儿科手术安全原则,注意保护小儿生殖系统等重要组织。
(二)小儿疝气
1.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儿的腹股沟疝有一定自愈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防止疝嵌顿。婴儿期使用疝气带要注意松紧度适宜,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要关注小儿一般情况,如有无频繁哭闹、包块嵌顿等情况,特殊人群如低体重儿,由于自身抵抗力及组织脆弱性,更需谨慎使用疝气带,且密切监测病情。
2.手术治疗:一岁以上小儿腹股沟疝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发生嵌顿的疝气,需急诊手术,尽快解除嵌顿,恢复肠管血运,手术要快速、准确,减少对小儿身体的创伤,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不同年龄小儿术后恢复有差异,婴幼儿术后需特别注意保持安静,减少腹内压增高因素,促进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