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接触,临床表现有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等阶段,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治疗有一般、对症、病原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患伤寒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
二、伤寒的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伤寒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伤寒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感染。例如,当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被人饮用后,就容易引发伤寒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通过与伤寒患者或带菌者的密切生活接触,如握手、使用共同的餐具等,也可能传播伤寒,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水源和食物传播来说,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不可忽视。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
初期:起病缓慢,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
极期:通常在病程的第2-3周,出现高热、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症状(如相对缓脉、重脉等)、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病程7-13天,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不多,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
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肝脾逐渐回缩。但此期仍可能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不过,部分患者在退热后1-3周,可能会再次发热,血培养又呈阳性,称为复发;还有少数患者在热退后一段时间,病情又复发,血培养阳性,称为再燃。
四、伤寒的诊断方法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以后逐渐降低。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加,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
尿培养:初期多为阴性,病程第3-4周阳性率约25%。
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以及甲、乙副伤寒杆菌鞭毛抗原(A、B),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通常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以上,H抗体在1:160及以上,副伤寒抗体在1:80及以上才有诊断价值。但肥达反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五、伤寒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虚脱;便秘时可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腹泻时可给予收敛剂等。
病原治疗:
氟喹诺酮类:是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胆汁浓度高,能有效杀灭伤寒杆菌。
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等不宜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如头孢曲松等。
六、伤寒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为止。对带菌者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在带菌期间应避免从事饮食、保育等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常用的疫苗有伤寒Vi多糖疫苗等。一般接种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保护期约为1年,必要时可在1年后加强接种。
个人防护:在伤寒流行地区,应尽量避免前往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七、不同人群患伤寒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伤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神经系统症状相对突出,如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所以一般不首选,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
孕妇:孕妇患伤寒较为危险,药物选择需谨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软骨发育,应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对较为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在护理方面,要加强对孕妇的监测,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患伤寒时,机体抵抗力较弱,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肺炎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