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感染常用消炎药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选择消炎药需考虑病原菌类型、患者自身情况及感染严重程度;非药物干预很重要,包括控制血糖(饮食和运动)以及创面局部处理(清创和护理),以促进创面愈合、控制感染。
一、糖尿病足感染常用消炎药的种类
(一)青霉素类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对一些革兰阳性菌等有较好抗菌活性。例如青霉素G,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2.适用情况:当糖尿病足感染由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引起时可考虑使用,比如轻度的糖尿病足皮肤软组织感染初期,病原菌可能为敏感葡萄球菌等情况。
3.特殊人群考虑: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绝对禁用,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谨慎评估,因为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及过敏风险等。
(二)头孢菌素类
1.作用机制:同样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根据不同代际抗菌谱有所差异,比如头孢唑林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抗菌活性;而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较强。
2.适用情况:如果糖尿病足感染考虑革兰阳性或阴性菌感染,可选用相应代际的头孢菌素。例如糖尿病足出现较严重感染,怀疑有革兰阴性菌参与时,第三代头孢菌素可能适用,像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出现红肿热痛加重,分泌物较多,怀疑有肠道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时。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时要依据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且有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肾,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三)大环内酯类
1.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对革兰阳性菌及一些非典型病原体有作用,如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对支原体、衣原体等也有一定活性。
2.适用情况:当糖尿病足感染合并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时可选用,比如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感染同时合并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相关表现时。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时需注意剂量,且有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儿童使用时要观察胃肠道反应等,因为部分儿童使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
(四)喹诺酮类
1.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如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都有较强抗菌活性。
2.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耐药菌引起的糖尿病足感染可能会选用,比如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感染经前期治疗效果不佳,怀疑有耐药菌时。但要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一般不推荐使用,因为可能影响软骨发育等。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所以禁止用于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孕妇使用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也应避免使用。
二、选择消炎药的原则
(一)根据感染病原菌类型
1.初步判断:首先要通过创面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检查初步判断病原菌类型,若是革兰阳性菌为主,可优先考虑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若是革兰阴性菌为主,可考虑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等。
2.深入检查:对于感染较重、反复感染或前期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精准选择消炎药,这样能提高抗菌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
(二)考虑患者自身情况
1.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消炎药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基础疾病:糖尿病足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在选择消炎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等的影响较小,比如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血糖波动较大,要尽量避免。同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的患者,使用消炎药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头孢菌素可能与一些心脏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等,需谨慎选择。
(三)感染严重程度
1.轻度感染:如果糖尿病足感染较轻,创面红肿等症状不严重,分泌物少,可考虑口服相对窄谱的消炎药,如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口服制剂。
2.中重度感染:当糖尿病足感染较严重,出现发热、创面广泛红肿、脓性分泌物多等情况,多需要静脉使用消炎药,根据病原菌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用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制剂等。
三、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足的重要性
(一)血糖控制
1.饮食方面:糖尿病足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如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发生及促进感染创面修复。
2.运动方面:适当运动也有助于血糖控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但是要注意运动时避免足部受伤,因为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感觉可能减退,运动时要穿合适的鞋子等保护足部。
(二)创面局部处理
1.清创:及时对糖尿病足创面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等,可减少感染源,促进创面愈合,比如用外科手术清创、水凝胶清创等方法,清创后有利于消炎药更好发挥作用,促进感染控制和创面修复。
2.创面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等,为创面创造良好的愈合环境,避免创面进一步受污染加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