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的区别

来源:民福康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三种分别由相应杆菌引起,两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有别,临床特点在症状表现、病程经过上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均需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因类型而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等可预防。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副伤寒甲、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C群。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慢性带菌者(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副伤寒丙还可在动物中找到传染源,如家畜、家禽等。

传播途径

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常引起暴发流行;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流行。

副伤寒:传播途径与伤寒相似,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副伤寒丙尚可通过接触传播,比如通过污染的手或用具等传播。

易感性

伤寒: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少见。

副伤寒:人群普遍易感,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复感染。

临床特点方面

症状表现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持续1-2周或更长;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分;全身中毒症状可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食欲不振等;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肝脾肿大常见。

副伤寒甲、乙:潜伏期较短,一般为2-15天,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相对较轻,发热多为驰张热,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且分布较广;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多,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的表现与伤寒相似但较轻;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及慢性消耗疾病患者,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常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骨骼、胸膜等部位的化脓性炎症。

病程经过

伤寒:整个病程约4-5周,可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为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样上升;极期为病程第2-3周,出现上述典型表现;缓解期为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期为病程第5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副伤寒甲、乙:病程相对较短,副伤寒甲、乙的病程一般为3周左右;副伤寒丙的伤寒型病程约3周,急性胃肠炎型病程较短,数天即可恢复,脓毒血症型病程较长,取决于化脓性病灶的愈合情况。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伤寒: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减少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恢复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不见恢复,提示复发可能。

副伤寒:白细胞计数变化与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细菌学检查

伤寒: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尿培养阳性率较低,病程第3-4周可阳性。

副伤寒: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细菌学检查方法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脓毒血症型患者血培养在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粪便培养副伤寒丙阳性率相对较高。

血清学检查

伤寒: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病程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70%以上,且抗体效价呈动态升高,“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的凝集效价≥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注意少数患者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此外,部分健康人肥达反应可呈阳性,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病等可出现假阳性。

副伤寒:副伤寒的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副伤寒甲、乙、丙的抗体有各自的特异性,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如采用副伤寒甲、乙、丙的菌体抗原分别进行凝集试验,以区别诊断。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两者均需注意隔离、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抗菌治疗

伤寒: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也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治疗药物与伤寒类似,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副伤寒丙的治疗,伤寒型可选用上述抗菌药物,脓毒血症型除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外,还需对化脓性病灶进行相应处理,如引流等。

预后方面

伤寒: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预后较差。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预后一般较好,经过及时治疗多可痊愈;副伤寒丙的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伤寒型预后较好,脓毒血症型预后相对较差,若化脓性病灶不能及时控制,可危及生命。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伤寒和副伤寒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更加密切观察;老年人感染后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对于有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的家庭或集体场所,要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天门冬的食用方法和它的疗效
田鲜美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天门冬的食用方法通常包括煎汤、泡酒、煮粥、炖猪肉、炖汤等。天门冬的疗效一般包括养阴润燥、清肺降火、润肠通便、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等。一、食用方法1、煎汤天门冬归肺、肾经,煎汤服用可以直接作用于肺肾二经,促进体内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从而缓解肺燥干咳、肾阴不足等症状。2、泡酒天门冬泡酒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服用方式。酒能助药力,天门冬与酒相结合,可增强
中药天冬的功效与作用
卫兰香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中药天冬的功效与作用有补肺养阴、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 1、补肺养阴 天冬归肺、肾经,具有补肺养阴的功效与作用,可以滋润肺部组织,增加肺脏的阴液,缓解肺部干燥、炎症等问题。 2、清热解毒 天冬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与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帮助改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3、润肠通便
钩藤的功效作用与主治
卫兰香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钩藤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镇静安神、清热平肝等功效,其作用与主治是改善心肌缺血、改善精神问题、改善肝火上攻的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钩藤,详情如下: 1、活血化瘀 钩藤根味苦涩,寒,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其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的症状有改善作用。 2、镇静安神 钩藤中含有生物碱
3岁宝宝为什么拉肚子高烧不退
郭庆辉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拉肚子即腹泻。高烧即高热。3岁宝宝腹泻、高热不退可能是细菌性痢疾、副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原因所致。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多数情况下是由志贺菌感染造成的,志贺菌侵袭机体容易干扰体温中枢,导致高热不退。并且可使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2、副伤寒 副伤寒是感染副伤寒沙门菌造成的,可导致体温中枢紊乱,
大蒜素注射液功效与作用
王伟伟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大蒜素注射液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抑制或消灭病原微生物。 大蒜素注射液对百日咳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都有抑制或消灭作用,同时还可以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蛲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常用于治疗百日咳、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胃肠炎、肺结核、尿道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
凉血解毒的中药
李静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甲
凉血解毒的中药包括赤芍、紫草、丹皮等。 1、赤芍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 2、紫草 紫草甘、咸,寒,归心、肝经,能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对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等有较
婆婆丁和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吗
田鲜美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婆婆丁和蒲公英是一种植物。 蒲公英的根呈圆锥状,表面棕褐色,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花葶上部紫红色等。在中医理论中,蒲公英被归为清热解毒药,性味苦、甘,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蒲公英对于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状有
伤寒是什么症状?
孙南雄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患有伤寒的患儿一般会出现发高烧的症状,腋下温度可达到40摄氏度,并且会伴随畏寒、头部疼痛、肌肉疼痛、干咳、厌食、腹部疼痛、腹泻或者便秘、身体消瘦等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肝脾大的症状,用手轻轻按压局部,会出现疼痛;此外,患儿胸部、腹部、肩背等部位会出现淡红色的皮疹。若是患儿确诊后未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加
伤寒副伤寒的区别?
孙南雄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病菌类型不同,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般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干咳、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病程大约4周左右。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甲、乙副伤寒与伤寒症状类似但病程短且病症轻,副伤寒丙症状与甲、乙类似,但有时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发炎的现象,儿童或体质较差人群会出现
伤寒症状?
孙南雄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副伤寒的类型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甲型和乙型的患者可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可能出现玫瑰疹,疹子数量较多且直径大;还可能出现肠道出血、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但一般出现几率较低。丙型副伤寒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等症状,容易伴随肝功能损伤;患者出现脓毒血症时可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大多数
伤寒病是什么病
刘长燕 副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 三甲
伤寒病是指感受寒邪导致外感风热疾病,当患者身体患有该疾病时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不足,出现身体发热、口干舌燥、舌苔发厚以及干呕和腹痛、脉搏减弱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饥饿但食欲下降、容易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风寒感冒。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以后需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适当增加衣物不要使身体受风受寒。
伤寒是什么症状
夏昆鹏 副主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伤寒由于伤寒杆菌感染所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在早期会出现消化道的症状和发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导致发烧,主要以稽留热为主。同时,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反应迟钝、呆板、表情淡漠、体力下降等。在7到14天会出现淡红色的斑丘疹,,容易导致肝脾的肿大。并发症高发容易出现
伤寒确诊需做什么检查
刘健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确诊伤寒需要做血常规和血培养以及大便培养和肥达式反应等检查综合分析诊断。一般感染早期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后,再做血培养检查,阳性率比较高。患病三到四周以后,大便培养阳性率比较高,可以达到80%以上。所以通过做大便培养和肥达氏反应实验等诊断。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