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三种分别由相应杆菌引起,两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有别,临床特点在症状表现、病程经过上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均需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因类型而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等可预防。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副伤寒甲、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C群。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慢性带菌者(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副伤寒丙还可在动物中找到传染源,如家畜、家禽等。
传播途径
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常引起暴发流行;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流行。
副伤寒:传播途径与伤寒相似,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副伤寒丙尚可通过接触传播,比如通过污染的手或用具等传播。
易感性
伤寒: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少见。
副伤寒:人群普遍易感,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复感染。
临床特点方面
症状表现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持续1-2周或更长;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分;全身中毒症状可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食欲不振等;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肝脾肿大常见。
副伤寒甲、乙:潜伏期较短,一般为2-15天,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相对较轻,发热多为驰张热,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且分布较广;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多,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的表现与伤寒相似但较轻;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及慢性消耗疾病患者,起病急,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常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骨骼、胸膜等部位的化脓性炎症。
病程经过
伤寒:整个病程约4-5周,可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为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样上升;极期为病程第2-3周,出现上述典型表现;缓解期为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期为病程第5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副伤寒甲、乙:病程相对较短,副伤寒甲、乙的病程一般为3周左右;副伤寒丙的伤寒型病程约3周,急性胃肠炎型病程较短,数天即可恢复,脓毒血症型病程较长,取决于化脓性病灶的愈合情况。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伤寒: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减少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恢复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不见恢复,提示复发可能。
副伤寒:白细胞计数变化与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细菌学检查
伤寒: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尿培养阳性率较低,病程第3-4周可阳性。
副伤寒: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细菌学检查方法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的脓毒血症型患者血培养在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粪便培养副伤寒丙阳性率相对较高。
血清学检查
伤寒: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病程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70%以上,且抗体效价呈动态升高,“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的凝集效价≥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注意少数患者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此外,部分健康人肥达反应可呈阳性,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病等可出现假阳性。
副伤寒:副伤寒的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副伤寒甲、乙、丙的抗体有各自的特异性,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如采用副伤寒甲、乙、丙的菌体抗原分别进行凝集试验,以区别诊断。
治疗方面
一般治疗
两者均需注意隔离、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抗菌治疗
伤寒: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也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治疗药物与伤寒类似,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副伤寒丙的治疗,伤寒型可选用上述抗菌药物,脓毒血症型除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外,还需对化脓性病灶进行相应处理,如引流等。
预后方面
伤寒: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预后较差。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预后一般较好,经过及时治疗多可痊愈;副伤寒丙的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伤寒型预后较好,脓毒血症型预后相对较差,若化脓性病灶不能及时控制,可危及生命。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伤寒和副伤寒后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更加密切观察;老年人感染后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对于有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的家庭或集体场所,要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