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原因分局部和全身因素,局部有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病变、不良卫生习惯,全身有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过敏反应、不明原因等;治疗分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注意饮食,病因治疗针对不同阴道炎、外阴局部病变、全身因素相关疾病进行相应治疗,特殊人群妊娠期、老年女性、儿童外阴瘙痒有各自治疗特点。
一、外阴瘙痒的原因
(一)局部因素
1.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常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刺激外阴引起瘙痒,相关研究显示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霉菌性阴道炎,且复发率较高。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有泡沫,有臭味,刺激外阴导致瘙痒。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引起外阴瘙痒。
2.外阴局部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阴潮湿、摩擦等慢性刺激有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伴有外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肤纹理明显,呈苔藓样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疾病,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病变区皮肤变薄、变白,失去弹性。
外阴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急性期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感,局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慢性期则表现为外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
3.不良卫生习惯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外阴局部污垢积聚,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瘙痒。尤其是经期女性,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更容易引发外阴瘙痒。
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清洗外阴,破坏了外阴的正常酸碱平衡和微生态环境,导致外阴皮肤黏膜受损,引起瘙痒。
(二)全身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出现外阴瘙痒症状,据统计,约1/3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外阴瘙痒。
2.黄疸:肝胆疾病引起胆红素升高,胆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也包括外阴瘙痒。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为全身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升高、胆汁酸代谢异常等有关,对胎儿可造成不良影响,如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等。
4.过敏反应:对卫生巾、避孕套、化纤内裤等过敏,接触后可引起外阴过敏反应,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
5.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不明,可能与心理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
二、外阴瘙痒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建议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勤换内裤,内裤应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减少对外阴的摩擦和刺激。经期女性要及时更换卫生巾,保持外阴局部清洁。
2.避免搔抓:搔抓可导致外阴皮肤破损,加重瘙痒症状,甚至引起继发感染,因此要告诫患者尽量避免搔抓外阴。
3.注意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以免加重外阴瘙痒症状。
(二)病因治疗
1.阴道炎症的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剂、咪康唑栓剂等,对于未婚女性或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口服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药物为甲硝唑,可口服甲硝唑片,同时性伴侣也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细菌性阴道病: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可口服或局部用药。
2.外阴局部病变的治疗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曲安奈德软膏等,缓解瘙痒症状,也可采用激光治疗,但激光治疗可能会引起瘢痕形成,影响外阴外观和功能,需谨慎选择。
外阴硬化性苔藓:局部应用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可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
外阴湿疹:急性期无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3.全身因素相关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缓解因糖尿病引起的外阴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主要是缓解瘙痒症状,延长孕周,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同时需加强胎儿监护,密切观察胎儿情况。
过敏反应:首先要明确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瘙痒症状。
对于特殊人群:
妊娠期女性:外阴瘙痒需特别谨慎用药,应先明确病因,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霉菌性阴道炎,可局部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真菌药物,避免口服药物;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引起的外阴瘙痒,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以保障母婴安全。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外阴皮肤萎缩,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外阴瘙痒,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温和的清洁和局部护理为主,同时要关注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儿童:儿童外阴瘙痒多与卫生习惯不良、蛲虫感染等有关,要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对于蛲虫感染引起的外阴瘙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并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