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致子宫内膜结构炎性改变,分急慢性,育龄和绝经期女性易患,病原体可经上行、淋巴、血行感染,急性有发热、下腹痛等症状,慢性有下腹隐痛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急性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可抗生素、中药、手术治疗,需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抵抗力、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来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可沿阴道、宫颈上行或沿输卵管下行以及经淋巴系统到达子宫内膜,从而引发炎症。
二、分类
(一)按病程长短分类
1.急性子宫内膜炎: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多由病原体短期内大量侵入并繁殖所致。
2.慢性子宫内膜炎:病程较长,常由急性子宫内膜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也可能无明显急性阶段而直接发病,病原体持续存在或机体抵抗力较弱,炎症呈慢性迁延状态。
三、病因
(一)年龄因素
1.育龄期女性:性生活较为活跃,是病原体侵入的一个相对高危时期,如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情况易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
2.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内酸碱度改变,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入侵,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二)病原体感染
1.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氧菌,以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等。此外,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也可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不洁性行为可能导致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子宫内膜。
2.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病原体从阴道经宫颈、宫腔上行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如不注意经期卫生、经期性生活等,细菌容易通过宫颈进入宫腔引发炎症。
淋巴传播:病原体通过宫颈旁淋巴结等淋巴系统蔓延至子宫内膜,如周围器官的炎症可经淋巴系统波及子宫内膜。
血行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子宫内膜,如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病原体可经血流转移至子宫内膜,例如患有肺炎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血行播散到子宫内膜引起炎症。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发热:多为轻度至中度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这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
下腹痛:下腹部坠胀、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活动或性交后可能加重。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分泌物增多且性质改变。
月经异常: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这是因为子宫内膜炎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修复。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1.症状
下腹隐痛:程度相对较轻,可伴有腰骶部酸痛,长时间站立、劳累或月经前后症状可能加重。
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时多时少等,这与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导致其功能紊乱有关。
阴道不规则出血:在非经期也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尤其是在性生活后或劳累后更容易出现。
不孕: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这在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中较为常见。
五、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1.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有无红肿、破损,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初步了解有无病原体感染的迹象。
2.宫颈检查:查看宫颈有无举痛、摇摆痛,宫颈口有无脓性分泌物排出等,判断宫颈是否存在炎症以及是否有病原体上行的可能。
3.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附件区有无增厚、压痛等,初步判断子宫及附件的炎症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2.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涂片、培养等方法检查阴道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如发现致病菌,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3.子宫内膜活检:对于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子宫内膜的炎性改变,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
六、治疗原则
(一)急性子宫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及时、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例如,若为需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若合并厌氧菌感染,还需加用抗厌氧菌药物。
2.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退热;下腹痛明显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慢性子宫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慢性炎症可能存在病原体持续感染或机体抵抗力较弱的情况,用药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且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2.中药治疗:一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可辅助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善症状,如通过调理机体的气血阴阳,增强局部抵抗力,促进炎症的吸收。
3.手术治疗:对于因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引起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以去除病因,改善症状。
七、预防措施
(一)注意个人卫生
1.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使用合格的卫生巾,经期避免性生活,防止细菌入侵。
2.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阴,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几率。
(二)增强机体抵抗力
1.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三)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
1.谨慎进行宫腔手术:如人工流产、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宫腔感染的机会。术后要注意休息,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