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病因包括产前的遗传、母体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妊娠期疾病,产时的早产、难产、脐带绕颈,产后的新生儿窒息、黄疸、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型有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运动受限、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有不自主动作,共济失调型是平衡协调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明显低下,混合型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类型表现,各型受相应脑部损伤因素影响且有不同特点及康复需求。
一、导致脑瘫的原因
(一)产前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脑瘫风险,例如一些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情况下,胎儿患脑瘫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在有近亲结婚等情况时,遗传风险进一步增加。
2.母体因素
感染: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导致胎儿脑发育异常。比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畸形以及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引发脑瘫。
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苯、甲醛等化学毒物,或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中,会干扰胎儿脑部的正常发育。例如长期接触苯类物质,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同时影响胎儿脑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脑瘫发生几率。
妊娠期疾病: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导致胎盘血流减少,胎儿供氧不足,影响胎儿脑发育;糖尿病母亲所生胎儿,高血糖环境可能损伤胎儿脑细胞,增加脑瘫风险。
(二)产时因素
1.早产: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脑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从而易引发脑瘫。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脑瘫的可能性越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低于1500g)患脑瘫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
2.难产:分娩过程中胎儿出现窒息、缺氧时间过长,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性损伤。例如产程延长、胎位异常等情况,使胎儿在分娩时受到挤压或缺氧,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增加脑瘫发生风险。
3.脐带绕颈:脐带绕颈过紧可导致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胎儿缺氧,若缺氧时间较长,会对胎儿脑部造成损害,增加脑瘫发生的可能性。
(三)产后因素
1.新生儿窒息:出生后新生儿呼吸、循环障碍导致严重缺氧,可引起脑部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病,这是导致新生儿脑瘫的重要原因之一。窒息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对脑部的损伤越严重,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
2.新生儿黄疸: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引发胆红素脑病,胆红素沉积在脑部神经核团,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导致运动、智力等方面的障碍,进而发展为脑瘫。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严重黄疸并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期发生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侵犯脑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损伤神经细胞和脑组织,可导致脑瘫。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脑瘫。
二、脑瘫的分型
(一)痉挛型
1.特点: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运动受限。常见的有痉挛性双瘫,多见于早产儿,双下肢受累较重,上肢及躯干受累相对较轻;痉挛性偏瘫,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痉挛性四肢瘫,四肢均有明显肌张力增高,运动严重受限,患儿抬头、坐立、行走等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等其他问题。
2.影响因素:在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中,各种导致脑部缺血缺氧、神经损伤的因素都可能引发痉挛型脑瘫。例如早产、难产导致的脑部损伤,容易使患儿出现痉挛型的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表现,且患儿的智力发育可能因脑部损伤程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若脑部损伤严重,智力低下的发生几率较高。
(二)不随意运动型
1.特点: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肌张力不稳定。常见手足徐动型,患儿出现难以控制的手足徐动样动作,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随意运动时不自主运动更为明显,常伴有语言障碍,发音不清等。
2.影响因素:多与产前、产后的脑部损伤有关,如孕期母亲感染、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导致锥体外系损伤,引发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不自主运动在不同状态下表现不同,且语言功能可能因脑部相关区域受损而受到影响,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来改善语言功能。
(三)共济失调型
1.特点:主要表现为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肌张力低下,患儿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宽,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意向性震颤等。
2.影响因素:多由小脑受损引起,产前、产时或产后因素导致小脑发育不良或损伤可引发该型脑瘫。例如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影响小脑发育,或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累及小脑等情况,患儿的平衡协调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如难以完成精细动作、行走不稳等,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平衡训练等康复措施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四)肌张力低下型
1.特点:肌张力明显低下,肌肉松软,患儿不能保持正常姿势,抬头、坐立等能力差,常处于仰卧位,四肢呈floppy状态,但腱反射可正常或亢进。
2.影响因素:往往是脑部损伤的早期表现,后续可能会逐渐转变为其他类型。其发生与各种导致脑部神经损伤的因素相关,如早产、新生儿窒息等,患儿由于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严重落后,需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来促进肌张力恢复和运动功能发育。
(五)混合型
1.特点: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例如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患儿既有肌张力增高的痉挛表现,又有不自主的手足徐动样动作。
2.影响因素:通常是由于脑部受到较为严重且多部位的损伤,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临床表现复杂,康复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症状分别进行干预,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功能。



